病名 | 腹股溝肉芽腫 |
別名 | Donovanosis, granuloma inguinale, 杜諾凡病 |
腹股溝肉芽腫(granuloma inguinale)是一種慢性、輕度傳染的性傳播疾病,由肉芽腫莢膜桿菌引起,此菌在感染組織中的單核細胞內表現為一卵圓行小體,稱為杜諾凡小體(Donoyan body),故本病又叫杜諾凡病(Donovanosis)。它是一種慢性傳染病,以肉芽組織增生性斑塊為主徵,肛門、外陰處為好發部位,形成無痛性潰瘍,并可自身接種。
bubble_chart 流行病學
除性交傳播外,也能借陰虱傳播,故屬於慢性傳染病,好發部位除陰部、股部外,還能侵犯面部、背部等位置,值得警惕。
本病病原體為肉芽腫莢膜桿菌,是一個細胞內微生物,革蘭氏陰性短桿狀細菌,近年有人認為本菌是一種裂殖菌,存在於肉芽組織中的單核細胞內外,在空胞中組成巨噬細胞,大小為0.6μm×1.5μm,此細菌的組織球,有時因多核白血球、巨噬細胞增殖在細胞內的空泡中可集聚20~30個之多,向細胞放出,故又稱Donovan小體。
肉芽腫莢膜桿菌在人工培養基中培養難以成功,其生物學性狀基本不明,但有人將該菌接種在含孵雞卵黃培養基中培養成功,但將培養出的病原體再給人接種,并未發生象腹股溝肉芽種樣病變。由於人工培養基培養不能成功,細菌學檢查極為困難。用血清學檢查也不易證明。
鏡檢:從病灶部取一小塊病變組織,製成塗抹乾燥待檢標本,用姬姆薩染色、瑞氏染色。鏡檢倍數10×100倍油浸觀察,肉芽腫莢膜桿菌為大型的組織球集聚在原生質內形成Donovan小體,并呈藍黑色。雖經卵黃囊內接種取得成功,證明無運動性,革蘭氏陰性,但在臨床上很少有實用價值。病理組織活檢;從肉芽組織邊緣深部取材,活檢程序用姬姆薩染色,可見藍黑色的Donovan小體,電鏡下同樣可見其小體。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該病經過很慢,甚至數年,其中也有未經治療而自愈,但有時再發。
後遺症:可因淋巴管堵塞發生外生殖器如陰唇、陰蒂、陰莖、陰囊等呈假性象皮病,亦可因瘢痕及粘連引起尿道、陰道、肛門等處狹窄,亦可癌變及引起外生殖器殘毀。
根據性接觸史、臨床表現(如初發生外生殖器結節、特異性的邊緣隆起、牛肉紅色無痛性肉芽腫潰瘍)及實驗室檢查確診。鍍銀染色可在病理組織切片中找到Donovan小體。但最好是採用組織塗片來找Donovan小體,即在病變邊緣部穿刺活檢,或行深部切開取一小塊組織,用兩塊玻片將標本壓碎,自然乾燥、甲醛固定,再用Wright或Giemsa 染色鏡檢。在大單核細胞漿的囊性間隙區內可見Donovan小體,為園形或卵園形,大小1~2μm,其莢膜被染成圍繞於細菌的一嗜酸性緻密區帶,因染色質濃集於兩極,故看上去像一個閉合別針。特徵性的單核細胞直徑為25~90μm,內有許多含Donovan小體的囊性區。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本病用抗生素,特別是土黴素、四環素以及鏈黴素均有效,一般療程不少於10~15天為宜,每次500mg,1日4次。青黴素無效。以往預後不良,近代由於抗生素的發展及應用,預後已大有改觀。
早期生殖器潰瘍與肛門病損害應與軟下疳及梅毒的硬下疳和扁平濕疣鑒別:慢性潰瘍或瘢痕性病變應與性病性淋巴肉芽腫鑒別。
腹股溝肉芽腫的鑒別
病種 | 腹股溝肉芽腫 | 性病性淋巴肉芽腫 | 軟下疳 |
病原體 | 肉芽腫莢膜桿菌 | 衣原體血清型L1-L3 | 杜克雷嗜血桿菌 |
潛伏期 | 多在30天 | 平均7天 | 2~5天 |
初疹 | 結節-潰瘍 | 丘疹,丘疱疹-潰瘍 | 多發性表淺性潰瘍 |
疼痛 | - | - | 嚴重 |
潰瘍基底 | 牛肉紅色污穢 | - | 輕、污穢 |
潰瘍邊緣 | 捲曲高起呈乳頭瘤樣 | - | 不齊,不陷 |
腹股溝 | 腹股溝肉芽腫 | 急性淋巴結炎 | 急性淋巴結炎 |
淋巴結 | 假性淋巴結炎 | 瘻管,瘢痕 | 破潰後呈魚口狀,疼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