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腦膿腫(耳鼻喉科)
bubble_chart 概述

中耳炎細菌多經骨質破壞直接進入顱內血管較少的白質內形成膿腫,急性中耳炎細菌也可經粘膜血管血栓侵入,血行性感染者甚少。大腦多於小腦,又以大腦顳葉為最多,其次為枕頂區,男性多於女性,青少年易罹患,個別人可患多發性膿腫,大小腦可同時受累,甚至有兩側同時患腦膿腫者。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1.膿腫毒素中毒現象  如頭痛、食慾不振和面色蒼白等。

2.顱內壓高現象  出現頭痛、嗜睡、噁心、嘔吐等,70%發生眼底水腫。

3.占位性體徵  大腦可出現單癱、偏癱、偏盲和失語,并可出現病理反射。小腦可出現患側肌張力減弱、共濟失調、輪替不能及多發性顱神經麻痺等。有時可大小腦症狀同時出現,非常複雜。

bubble_chart 診斷

過去多採用腦血管、腦室和氣腦等特殊造影,依靠血管和腦室的移位來診斷,操作麻煩,反應重,而且診斷價值不很高。自CT和MRI問世之後,已基本取代了上述檢查。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一)保守治療  感染細菌多為變形和綠膿桿菌,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廣譜抗生素應首選青黴素、氯黴素和先鋒黴素等。早期用藥腦膜腦炎期可完全治癒,已形成膿腫者,其水腫反應可明顯縮小。少量多次輸血,增強機體抵抗力,及時糾正電解質紊亂,應用20%甘露醇脫水治療。

(二)手術治療  一般情況許可,應首先進行乳突根治探查,最好採用電鑽切除骨質,以免用鑿震破膿腫造成感染擴散。術中應清除膽脂瘤、腐骨及肉芽,尋找感染進入顱內的瘻口,并經此口探入膿腫處,然後進行穿刺抽膿、沖洗和注藥,可用5~10ml水溶青黴素20萬U或鏈黴素0.5g緩慢注入膿腔內,不能注入膿腔之外,否則可引起癲癇發作等刺激現象。有時可用直徑0.3~0.5cm橡皮管插入膿腔內引流,并定期進行藥物沖洗。穿刺時宜用鈍頭帶有套管針穿刺大腦顳葉,方向為內上、前上和後上,深度不超過3~4cm。因乳突腔狹小,穿刺方向受一定限制,有時穿不到較大的膿腔,如多次穿刺不中可改在乳突外,行顱骨環鑽穿刺,因方向和角度不受限制,穿中的可能性較大,可採用同樣沖洗注藥處理。一般2~3次穿刺抽膿注藥即可治癒。如為多囊或多發性膿腫多次穿刺不愈,應改行開顱膿腫切除術。根據臨床經驗,過去膿腫切開引流術效果最差,除膿腫表淺貼近硬腦膜者外,已很少採用。其缺點為膿腫深在,引流不暢,而且傷口暴露於外,易造成複雜性感染。據筆者統計251例腦膿腫治療效果(1977年),總死亡率為19.1%;單純抽膿死亡率為17.3%;膿腫切除死亡率為17.1%;而切開引流死亡率為22.6%。可見單純穿刺抽膿與膿腫切除術療效相似,而且均優於單純切開引流術,故單純穿刺抽膿注藥應作為首選手術治療方法。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