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慢性胃炎
別名chronic gestritis
bubble_chart 概述

慢性胃炎(chronic gestritis)係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其實質是胃粘膜上皮遭受反覆損害後,由於粘膜特異的再生能力,以致粘膜發生改建,且最終導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本病十分常見,約占接受胃鏡檢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於女性,隨年齡增長髮病率逐漸增高。

bubble_chart 病因學

病因學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周圍環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體質有關。物理的、化學的、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長期反覆作用於易感人體即可引起本病。病因持續存在或反覆發生即可形成慢性病變。

(一)物理因素  長期飲濃茶、烈酒、咖啡,過熱、過冷、過於粗糙的食物,可導致胃粘膜的損傷。

(二)化學因素  長期大量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如何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抑制胃粘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壞粘膜屏障;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不僅可影響胃粘膜的血液循環,還可導致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造成膽汁反流;各種原因的膽汁反流均可破壞粘膜屏障。

(三)生物因素  細菌尤其是Hp感染,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其機理是①Hp呈螺旋形,具鞭毛結構,可在粘液層中自由活動,并與粘膜細胞緊密接觸,直接侵襲胃粘膜;②產生多種酶及代謝產物如尿素酶及其代謝產物氨,過氧化物岐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可破壞胃粘膜;③細胞毒素(Cytotoxin)可致細胞空泡變性。④Hp抗體可造成自身免疫損傷。

(四)免疫因素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能檢出壁細胞抗體(PCA),伴有噁心貧血者還能檢出內因子抗體(IFA)。壁細胞抗原和PCA形成的免疫復體在補體參與下,破壞壁細胞。IFA與內因子結合後阻滯維生素B12

與內因子結合,導致惡性貧血。

(五)其他  心力衰竭、肝硬化合併門脈高壓、營養不良都可引起慢性胃炎。糖尿病、甲狀腺病、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和乾燥綜合徵患者同時伴有萎縮性胃炎較多見。胃部其他疾病如胃液、胃息肉、胃潰瘍等也常合併慢性萎縮胃炎。遺傳因素也已受到重視。

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

(一)慢性淺表性胃炎  以胃小凹之間的固有膜內有炎性細胞浸潤為特徵,炎症細胞主要是漿細胞、淋巴細胞,偶有嗜酸細胞。固有膜常見水腫、充血、甚至灶性出血。胃腺體正常。沒有破壞或腺體減少,有時可見糜爛,即固有膜壞死(病變不涉及粘膜肌)。表層上皮細胞變扁平,其排列常不規則。按炎症程度,淺表性胃炎可分為輕度、中度和生度。炎性細胞浸潤僅限於胃粘膜的上1/3者為輕度,炎性細胞超過粘膜的1/3,但不超過全層的2/3者為中度;炎症細胞浸潤達全層者為重度。

(二)慢性萎縮性胃炎  除見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變外,病損還累及腺體,腺體萎縮,數目減少,粘膜骨肌常見增厚,由於腺體萎縮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變薄。

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常見有幽門腺化生(假幽門腺)和腸腺化生。胃體部和胃底部粘膜的腺體含有壁細胞和主細胞。一旦此類細胞消失,腺體成為粘液腺而與幽門腺相似,則稱為幽門腺化生。在慢性胃炎中,腸腺化生也十分常見,慢性淺表胃炎時,粘膜淺層可出現腸上皮化生,而在萎縮時,則可能所有胃粘膜的腺體均為腸腺化生所取代。腸上皮化生常始自胃小凹頸部,向上發展可延及表層上皮,向下移行可達腺體的深部。起初可為灶性,隨著病變進展,腸腺化生可聯結成片。

在萎縮性病變中,如伴有腺體頸部或腸化上皮過度增生,則在胃粘膜表面形成顆粒樣病變,稱為萎縮-增生性胃炎。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症狀的輕重與胃粘膜的病變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數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反酸等。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水瘦、舌炎、腹瀉等,個別病人伴粘膜糜爛者上腹痛較明顯,并可有出血。

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

胃鏡檢查

(一)淺表性胃炎 粘膜充血、水腫、呈花斑狀紅白相間的改變,且以紅為主,或呈麻疹樣表現,有灰白或黃白色分泌物附著,可有局限性糜爛和出血點。

(二)萎縮性胃炎  粘膜失去正常的桔紅色,可呈淡紅色、灰色、灰黃色或灰綠色,重度萎縮呈灰白色,色澤深淺不一,皺襞變細、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見如樹樹狀或網狀。有時在萎縮粘膜上見到上皮細胞增生而成的顆粒。萎縮的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可有糜爛灶。

(三)慢性糜爛性胃炎  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狀胃炎,它常和消化性潰瘍、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等伴發,亦可單獨發生。主要表現為胃粘膜出現多個疣狀、膨大皺襞狀或丘疹樣隆起,直徑5~10mm,頂端可見粘膜缺損或臍樣凹陷,中心有糜爛,隆起周圍多無紅暈,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紅斑,以胃竇部多見,可分為持續型及消失型。在慢性胃炎悉尼系統分類中它屬於特殊類型胃炎,內鏡分型為隆起糜爛型胃炎和扁平糜爛型胃炎。

實驗室檢查

(一)胃酸測定  淺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縮性胃炎則明顯降低,甚至缺乏。

(二)血清胃泌素含量測定  B型胃炎含量一般正常,A型胃炎常升高,尤其惡性貧血者上升更加明顯。

(三)幽站螺桿菌檢查  可通過培養、塗片、尿素酶測定等方法檢查。

(四)其他檢查  萎縮性胃炎血甭中可出現壁細胞抗體、內因子抗體或胃泌素抗體。X線鋇餐檢查對慢性胃炎診斷幫助不大,但有助於鑒別診斷。

bubble_chart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有賴於胃鏡檢查和直視下胃粘膜活組織檢查。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慢性胃炎尚無特效療法,無症狀者毋需治療。

1.宜選擇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忌煙酒、濃茶、進食宜細嚼慢咽。

2.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可用德諾(De-Nol)0.24Bid;羥氨苄西林0.5,gid或1g Bid;甲硝唑0.2gid的三聯療法,青黴素試驗陽性者可選用其他抗生素如四環素、紅黴素、慶大黴素等。

3.有消化不良症狀者可給予胃粘膜保護劑如硫糖鋁等治療;腹脹、噁心嘔吐者可給予胃腸動力藥如胃復安、嗎丁啉或西沙必利;有高酸症狀者可給樂得胃或泰胃美,但萎縮性胃炎者應忌用制酸劑。有膽汁反流者可給硫糖鋁及胃腸動力藥,以中和膽鹽,防止反流。

4.萎縮性胃炎可給予養胃沖劑、維酶素、胃復春等,伴惡性貧血者應給予維生素B2和葉酸。

5.外科手術適用於萎縮性胃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重度腸腺化生,尤其是大腸型腸經者。

bubble_chart 預後

慢性 淺表性胃炎,預後良好,少數可演變為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伴有重度腸腺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者有癌變可能,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為2.55%~7.46%。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