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病名交感性眼炎
別名sympathetic ophthalmia
bubble_chart 概述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hthalmia)一眼遭受穿通性眼外傷後引起非化膿性葡萄膜炎。健眼的葡萄膜也發生同樣性質的急性瀰漫性的炎症,受傷眼稱為刺激眼,未受傷眼稱為交感眼,交感性眼炎為其總稱。

bubble_chart 病因學

病因不明,現認為其發病與免疫因素有關。即有感染和自體免疫兩種學說。

感染學說:包括細菌感染說和病毒感染說。

穿孔性外傷後,細菌感染經血行或視交叉腦脊液而從一眼轉至另一眼,但未能找到確切的病原體。

病毒在激惹免疫反應方面可能起佐劑作用。

免疫學說:眼球穿通傷提供眼內抗原到達局部淋巴結的機會,使眼內組織抗原能接觸淋巴系統而引起自體免疫反應。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交感性眼炎在外傷後的潛伏時間,短者幾小時,長者可達40年以上,90%發生在1年以內,最危險的時間最受傷後4~8周。特別是傷及睫狀體或傷口內有葡萄膜嵌頓,或眼內有異物更容易發生。

  1. 刺激眼:眼球受傷後傷口癒合不良,或癒合後炎症持續不退,頑固性睫狀充血,同時出現急性刺激症狀,眼底後極部水腫,視盤充血,角膜後有羊脂狀沉積,房水混濁,虹膜變厚發暗。
  2. 交感眼:起初有輕微的自覺症狀,眼痛、畏光、流淚、視力模糊,刺激症狀逐漸明顯,輕度睫狀充血,房水混濁,細小沉積,隨著病情發展出現成形性炎症反應,虹膜紋理不清,瞳孔縮小而虹膜後粘連,瞳孔緣結節、瞳孔閉鎖,玻璃體混濁,視乳頭充血、水腫。周邊部脈絡膜可見細小黃白色類似玻璃膜疣樣病灶,逐漸融合擴大,并散佈到整個脈絡膜,恢復期後眼底遺留色素沉著,色素脫色和色素紊亂,眼底可能出現晚霞樣「夕陽紅」。

bubble_chart 診斷

  1. 有眼球穿通傷史,及雙眼炎症反應。
  2. 當交感眼出現沉積,前房和前部玻璃體有浮游物和閃輝時,即可考慮交感性眼炎的發生。
  3. 把已經失明的刺激眼摘除後可作病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診。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1. 治療原則:一經診斷,及時散瞳,控制炎症,進行綜合治療。
  2. 首先藥物以大量皮質類固醇,每日晨口服沷尼松60~80mg,以後根據病情的情減為隔日給藥一次,待炎症消退後仍應持續用維持量數月,切不可隨便停用,或提前減少其藥量。
  3. 激素治療或不能繼續應用者,可用免疫抑制劑如福可寧或環磷酰胺等。
  4. 局部和全身應用抗生素及輔助治療。
  5. 刺激眼經過早期積極治療,視力已完全喪失者應早期摘除。若有恢復視力的可能者,仍應積極搭救雙眼。
  6. 一般應隨診3年以上,其間要每年隨訪一次。

bubble_chart 鑑別

  1. 對一眼有外傷史、另眼有刺激症狀者,要盡力排除原發病灶。
  2. 排除晶體性葡萄膜炎、葡萄膜大腦炎(VKH):它們有難以鑒別的共同點,也各有特點。
  3. 與白塞氏綜合徵(Behcet病)相鑒別。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