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病名鞭蟲病
別名trichuriasis
bubble_chart 概述

鞭蟲病(trichuriasis)是腸道常見的寄生蟲病之一,常與蛔蟲的分佈相一致,但多見於氣候溫濕地區。世界衛生組織曾統計鞭蟲的感染人數全世界為500~1000百萬之間。我國鞭蟲感染的情況是:北方低於南方,台灣地區感染率可高達60~90%。兒童感染率高於成人。該蟲成蟲多寄生在人體盲腸中,輕者常地症狀,重者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直腸脫垂、貧血、瘙癢等。

bubble_chart 病原學

成蟲的形態前細後粗,外形似馬鞭。雄蟲長30~45mm,後段明顯粗大,大部分捲曲,末端有交接刺。這個交接刺藏在能收縮伯刺鞘內,鞘的末端呈球莖狀,周圍滿佈小刺。雄蟲長35~50mm,尾端鈍圓,生殖孔位於體中部粗大部分的前端,周圍亦有很多小刺。消化系統由口腔。咽管細長,管外有桿狀體包繞。村狀體由單行村細胞組成。杆細胞是一種活躍的分泌細胞,每一桿狀細胞都有一開口通入咽管腔,因此杆細胞內可能存在著由細胞內轉運物質至咽管腔的運輸系統。桿狀體的功能雖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學者研究發現杆細胞具有蛋白酶和酯酶的活性,能分泌消化宿主細胞的酶。事實上桿狀體本身就是鞭蟲的一組咽管腺。咽管與腸相通,肛門位於蟲體的後端。

蟲卵呈紡錘形,大小為(50~54)×(22~23)μm,在縱軸的兩端各有一個透明的結節,卵殼較厚,由脂層及殼質層組成。外層的蛋白質膜被膽色素染成棕黃色,內層為真殼透明。卵內含有細小顆粒的卵細胞。蟲卵至人體排出時卵殼內細胞尚未分裂。雌蟲每日產卵約1000~7000個。蟲卵隨患者的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溫度、濕度適宜的條件下經3~5周發育為感染期蟲卵,人們吞食被蟲卵污染的食物或水進入胃腸道後,感染期蟲卵在小腸內孵出幼蟲,在向大腸移行中發育為成蟲。成蟲一般寄生在盲腸及闌尾,偶爾可在大腸的其他部位寄生。蟲的頭部能鑽入粘膜表層或粘膜下層,從腸粘膜攝取營養。後段粗大部分常常游離在腸腔中。自吞入感染期蟲卵至成蟲產卵需1~3月。成蟲在人體存活可達5年左右。

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

成蟲以其細長的前段插入腸粘膜乃至腸粘膜下層,從組織中和血液中攝取營養,加上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腸壁粘膜組織呈現輕度炎症或點狀出血,亦可見到上皮細胞變性,壞死。少數患者由於腸壁炎症、細胞增生、腸壁增厚而形成肉芽腫。有學者用51Cr觀察,測得每條鞭蟲使宿主每天失血約0.005ml。所以一般患者不產生盆血症狀。當重度感染時(即寄生蟲數超過800條)由鞭蟲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另外,免疫學的研究表明,人體感染鞭蟲後可產生一定免疫力。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鞭蟲的桿狀體是功能性抗原的主要來源。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輕、中度感染者雖然臨床多見,但一般無顯著症狀。偶有右下腹痛、噁心、嘔吐、低熱等。重度感染多見於兒童,有以下幾方面的表現:①胃腸道方面:結腸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彌慢性出血點、潰瘍形成。患者表現為腹瀉、膿血便、裡急後重、脫肛。有些病人出現慢性闌尾炎的症狀。②血液系統方面:血常規檢查出現嗜酸細胞增加、缺鐵性貧血等。嚴重貧血者導致心臟擴大。③神經系統方面:常頭昏、頭暈。極少數可有腦膜炎的症狀。腹部觸診常有右下腹明顯壓痛。

bubble_chart 診斷

糞便中檢查到鞭蟲卵是診斷的根據。檢查方法有:生理鹽水直接塗片法;飽和鹽水浮聚法;水洗自然沉澱法。為主確定感染程度可應用定量板─甘油玻璃計數法(加騰改良法)。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時可見到蟲體附著於腸粘膜上,蟲體旁可見粘液。粘膜輕度充血且易出轎。借助腸鏡檢查亦可作為鑒別診斷的手段,以便排除其他腸道疾病。X線鋇劑灌腸檢查,運用氣鋇雙重造影法可以發現塗有鋇劑的透光蟲體外形。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一)甲苯咪唑:100mg,每日2次,三四天為一療程,蟲卵轉陰率達73.7%~96.4%,副作用少。

(二)腸蟲清:主要成分為阿苯達唑。兩歲以上兒童及成人口服劑量均為400mg,頓服。蟲卵陰轉率為71.7%。該藥副作用少,偶有頭痛,胃腸不適。一般在48小時即可自行消失。1歲以下兒童及孕婦不宜服用。

(三)中藥治療:檳榔煎劑,取檳榔80~100g加水500ml,浸潤12小時,再煎至100~200ml。服藥前一日晚先服硫酸鎂20~30g,次晨將檳榔煎劑分次服下,服藥後3小時不瀉者,再服硫酸鎂1次。

(四)氧氣驅蟲:於早飯後2小時,經肛門緩慢(30min)注入氧氣500ml。45分鐘後,口服硫酸鎂1次。於第2、第3天如上法再分別注入氧氣750ml及1000ml。注入氧氣後輕輕按摩患者右下腹部,并讓患者仰臥小時。這種療法無任何副作用。

bubble_chart 預防

推廣糞便無害化處理措施,加強糞便管理,注意環境衛生,個人衛生,保護水源等。

bubble_chart 鑑別

要注意與合併有蛔蟲病、鉤蟲病、阿米巴腸病相蛒鑒別。豬鞭蟲與人鞭蟲在外形上雖無區別,但兩者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不同可資區別。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