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流行性眩暈, 流行性神經迷路炎, 急性迷路炎, 前庭麻痺症 |
bubble_chart 概述 1909年Ruttin首次提出前庭神經炎一詞,亦稱流行性眩暈、流行性神經迷路炎、急性迷路炎或前庭麻痺症。該炎症僅限局於前庭系統,耳蝸和中樞系統均屬正常,多罹患於20~60歲成人,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本症可分為急慢性兩種。
bubble_chart 病因學
(一)病毒感染 患病後血清測定,單純疱疹、帶狀疱疹病毒效價都有顯著增高。
(二)前庭神經遭受刺激 前庭神經遭受血管壓迫或蛛網膜粘連,甚至因內聽道狹窄而引起神經缺氧變性,因激發神經放電而發病。
(三)病灶因素 可能存在自家免疫反應。
(四)糖尿病 Schuknecht等(1972年)報告認為,糖尿病可引起前庭神經元變性萎縮,導致反覆眩暈發作。
bubble_chart 病理改變
一些病人前庭神經切斷後經病理檢查,可發現前庭神經有弧立或散在的退行性變和再生現象,神經纖維減少,節細胞空泡形成,神經內膠原沉積物增加。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一)急性前庭神經炎 80%病人在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後,多於晚上睡醒時突然發作眩暈,數小時達到高峰,伴有噁心、嘔吐,可持續數天、數周,爾後逐漸恢復正常。老年人恢復慢,可長達數月。多一耳患病,偶有兩耳先後發病者。有自發性麻痺性眼震向健側,可以一家數人患病,亦有集體發病呈小流行現象。病期中無耳鳴、耳聾現象是其特點。
(二)慢性前庭神經炎 多為中年以上患病,可反覆發作眩暈,程度較輕,直立行走時明顯,可持續數年,噁心、嘔吐少見,常表現為長久不穩感。
bubble_chart 診斷
單純周圍性前庭性眩暈,無耳蝸受累症狀。
1.冷熱變溫試驗前庭功能部分或完全性喪失,有時呈向健側優勢偏向。
2.無頭痛及其他神經體徵。
3.急性期內血象白細胞可增多。
4.發作期中有自發性眼震。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急性期應給予安定、冬眠靈等鎮靜藥物,激素也有一定療效。慢性期應增加營養,鍛煉身體,去除病灶。如長期久治不愈,可考慮做前庭神經切斷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