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方名黃芩湯
來源傷寒卒病論
bubble_chart 製法用量

黃芩 9克
白芍 6克
甘草 6克
大棗 4枚

bubble_chart 功效

清熱止痢,和中止痛。

bubble_chart 主治

痢疾或腹瀉、症見發熱不惡寒,肛門灼熱,瀉下粘穢,腹痛、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bubble_chart 方義

本方原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乃以少陽受邪為主,少陽的火鬱之邪內迫陽明,下趨大腸所致。病位在少陽故治宜和解之。方中有黃芩、清熱止利”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腸澼泄痢」,芍藥和營止痛”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邪氣腹痛」,甘草大棗和中養脾。諸藥合用,以清裡熱為主,裡熱清則利可止,身熱可除。

bubble_chart 辨證要點

  1. 下痢。
  2. 腹中拘急。
  3. 肛門灼熱感。
  4. 口苦苔黃薄。
  5. 脈弦數。

bubble_chart 加減

  1. 濕熱甚:加木香黃連
  2. 有表證:加葛根荊芥、銀花。
  3. 裡急後重:加大黃檳榔
  4. 嘔吐氣逆:加半夏生薑
  5. 大便夾膿血:加炒山查、炒地榆
  6. 腹痛泄瀉:加黃連乾薑
  7. 口渴煩躁:加枳實柴胡

bubble_chart 現代應用

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病毒、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大腸炎、闌尾炎。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