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 | 劉榮先 |
別名 | 字渡舟 |
朝代 | 民國, 生活於1917 - 2001 AD |
劉渡舟,原名劉榮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幼年時,因體弱多病,常延請中醫大夫治療,親身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逐漸對中醫藥產生了興趣。由於他體質虛弱的原因,他的父親在擇業時給他選擇了中醫這條道路。16歲時在營口正式拜當地名醫王志遠先生為師,矢志學習中醫,從而邁出了此後漫長中醫生涯的第一步。
1931~1932年,在營口德育堂隨王志遠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系統地學習中醫經典著作,以及《藥性賦》、《方歌括》等基礎知識。1933~1936年,在大連市志遠藥房跟隨老師學習臨床知識及臨床技能。
6年的學習結束後,他又在大連壽民藥房跟隨謝泗泉學習中醫臨床一年。謝先生曾告訴他:「學中醫臨床,莫過于外感與內傷兩大類。學外感病必須讀張仲景的《傷寒論》,而學內傷雜病則應該讀《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因而,這一年他主要在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與《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二書上下了功夫。這對於他此後的治學道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1938年,劉渡舟在大連志遠藥房坐堂行醫。為了讓他銘記行醫的職業道德,努力救治患者,使患者從疾病的苦海中得以解脫,他的父親正式給他取字為渡舟。1945年5月,劉渡舟隨家遷居北京。1946年冬在北京參加并通過了「中醫師特種考試」。1947年5月至1950年底,在北京東四錢糧胡同挂牌行醫。期間,曾受華北國醫學院之聘擔任教授,講授中醫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參加了衛生部組織舉辦的「中醫進修學校」學習西醫基礎知識,學期一年,于1951年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北京天壇華北人民醫院中醫內科工作。此後又先後任北京永定門聯合診所中醫科主任,北京南苑區大紅門聯合診所主任。
1956年,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為了振興中醫事業,決定在北京、廣州、成都、上海四市建立中醫學院。這是醫療衛生系統的一件大事,各級部門對籌建北京中醫學院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千方百計為中醫學院的教師隊伍尋找人才。經人推荐,劉渡舟來到北京中醫學院參加中醫教學工作。先後任傷寒教研組副主任、主任,兼任金匱教研組主任。1978年任北京中醫學院教授,并開始培養中醫碩士研究生。1985年又成為全國第一批招收中醫博士研究生的指導老師。他還任北京中醫學院院務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教材編寫委員會委員以及《北京中醫學院學報》總編等職。在教學中,他辛勤工作,獲得群眾的擁戴。1983年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1985年又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範。從1978年至今,他歷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1985年至今,任國務院學位評議委員會學科評議組(醫學)成員,1987年以來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1991年更名為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劉渡舟于1956年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1984年以來任中國農工民主黨北京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劉渡舟還十分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傷寒論》六經病證,各有提綱證一條。提綱證是指能夠反映出每一經絡及其相關臟腑之生理、病理基本特點的證候群,對於某一經的辨證具有比較普遍的意義。例如太陽病提綱證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浮」,是邪氣客于肌表,人體正氣抗邪于外的反映;「頭項強痛」,是太陽經脈受邪,而經脈氣血不利的反映;因為太陽經脈絡腦下項,頭項是太陽經脈所主之專位,故頭項強痛是太陽經受邪獨有的證候;「惡寒」與「脈浮」并見,是衛陽被傷,不能溫煦肌表的反映。此一脈二證反映了太陽經病變的基本脈證特點,揭示了太陽主病在表的病變規律,因而,臨床辨證只要掌握了提綱證,就能做到綱舉目張,心中瞭然。此外,劉渡舟還認為六經辨證方法,原為邪氣傷人而立論,并非只針對傷寒之一病。應該看到,辨證之法是從六經之體而求證,由於六經之體各異,與六經相互絡屬的各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各不相同,所以每一經的證候特點也就隨之不同。六經病提綱證反映了六經各自證候的共同特點,因此,掌握了六經病提綱證,不僅能夠掌握其在傷寒病中的辨證規律,而且還可以將其擴大至雜病的辨證範圍。正如清代醫學家柯韻伯所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之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