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類別 交會穴:《針灸甲乙經》:「督脈、足太陽之會」,《類經圖翼》補充作:「督脈、手足少陽、足太陽、足厥陰之會」。
bubble_chart 釋名
穴在頭頂,為一身之宗,百神所會。
bubble_chart 位置
.webp)
百會穴位 (改編自《經絡與穴道》)
在頭頂正中線前髮際後5寸處,約當兩耳尖直上頭頂中央。
- 《針灸甲乙經》:「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
- 《神應經》:「去前髮際五寸、後髮際七寸」;
- 《十四經發揮》:「直兩耳尖」,意為將兩耳郭折前使出現耳尖,當兩耳尖直對頭頂中央。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帽頭腱膜。
- 神經: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顱內當大腦皮層的運動區和旁中央小葉附加運動區。
- 血管: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深層常有導血管。
bubble_chart 操作
向前、向後或向顳側沿皮刺0.5~1寸,出針後宜多加按壓,以免出血和引起頭皮血腫。
bubble_chart 功效
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明目,升提陽氣。
- 古典:頭痛、頂上痛、風頭重,目如脫,眩暈、心煩、驚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風、癲疾、驚悸、角弓反張、痙;痎瘧、耳鳴、泄瀉、便秘、脫肛、耳鳴、耳聾、鼻塞不聞香臭、頭不可左右顧、熱病汗出而善嘔。
- 現代:高血壓,低血壓,休克,競技綜合徵,抑鬱症,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遺尿,子宮脫垂,舞蹈病,鼻炎,鼻竇炎,偏癱。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