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AD
穴名交信
別名內筋
國際代碼KI8
bubble_chart 類別

陰蹻脈郄穴。《靈樞衛氣》:「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

bubble_chart 釋名

交,交會;信,借指足太陰脾經,因脾屬土,「土德為信」(《類經圖翼‧五行統論》)。足少陰腎經脈氣由此交會于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故名。位於跟腱內側前方,故別名「內筋」。

bubble_chart 位置

交信穴位 (改編自《經絡與穴道》)

在小腿內側面,太溪直上2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當復溜前5分。

  • 針灸甲乙經》:「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筋骨間」;
  • 《針灸集成》:「在三陰交下一寸後開些」;
  • 針灸聚英》誤作:「前旁骨是復溜,後旁筋是交信」。

bubble_chart 解剖

  • 肌肉:趾長屈肌。
  • 神經:隱神經小腿內側皮支,後方為脛神經。
  • 血管:脛後動、靜脈。

bubble_chart 操作

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bubble_chart 功效

利水、調經、理下焦。

  • 古典:小腹偏痛、大小便難、月水不來、陰挺、盜汗、瀉痢赤白、漏血、癃淋、頹疝、陰急、股樞腨內廉痛。
  • 現代: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睪丸炎、尿瀦留。

bubble_chart 配穴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AD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