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為甘草末置竹筒內,於人糞坑中浸漬一定時間後的製成品。呈圓柱形,外表呈褐色,斷面均呈暗黃色,較粗糙,可見甘草纖維縱橫交錯聚集,質緊密略堅硬,表面易剝落。有特殊氣味。
【性味歸經】
味甘;鹹;性寒。歸心;胃經。
- 《本草備要》:「甘、寒,入胃。」
- 《玉揪藥解》:「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經。」
- 《本草匯言》:「味苦、微甘,氣大寒,無毒。」
- 《本經逢原》:「甘、鹹,寒。」
- 《本草求真》:「專入腸胃,味甘,性寒。」
- 《本草發揮》:「性涼。」
- 《本草蒙筌》:「性冷。」
【功效】
清熱,涼血,解毒
【主治】
主治天行熱病,溫病發斑,大熱煩渴,痘瘡血熱,丹毒,瘡瘍。
- 用於熱病,高熱煩渴,發斑吐衄。人中黃清熱涼血,治療溫熱病高熱煩渴,可單以該品兌白糖開水沖服,或與石膏、黃連等藥同煎服,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功;
- 治熱毒發斑,煩躁便秘,可與犀角、生地、丹皮等清熱涼血藥相伍;
- 若治血熱妄行之吐血心煩者,可配伍茜草根等止血藥,以加強止血作用。
- 此外,人中黃有清熱解毒作用,常與銀花山梔等清熱瀉火解毒藥同用,以治療瘡瘍、丹毒等外科疾患。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布包)6~10克;或入丸、散。
【注意禁忌】
非實熱性熱病者禁用。
《本草經疏》:「傷寒瘟疫非陽明實熱者不宜用;痘瘡非火熱鬱滯因而紫黑乾陷倒靨者不宜用。」
【炮製儲藏】
選取粗大青竹按節鋸斷,使成一端不通之竹筒,刮去外層青皮。另將甘草粉裝入竹筒內杵實,至離筒口約0.3厘米,取竹茹絲鋪上,用木塞塞緊,再用松香熔化封口,吊放在糞坑中浸49天,取出(一般多用於冬季浸入,至翌春取出),放在長流水中漂洗49天,撈起,日曬夜露7天即得。
「釋名」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兩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糞缸中,立春時取出,懸當風處陰乾,破竹取甘草末,曬乾。
【選方】
- 辟瘟:人中黃不拘多少,飯為丸,綠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說疫》人中黃丸)
- 治大熱發渴:人中黃兌白糖開水服。(《四川中藥誌》)
- 治瘟疫熱盛:人中黃。黃連。石膏煎服。(《四川中藥誌》)
- 治嘔血吐痰,心煩骨蒸者:人中黃為末,每服三錢,茜根汁、竹瀝、薑汁和勻服之。(《丹溪心法》)
- 治丹毒:人中黃6g,金銀花4.5g,丹皮4.5g,生山梔6g。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 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惡瘡:人中黃、酒大黃等分。為末,無灰酒服,須臾瀉利,毒即隨出,雖大渴,不可飲水。(《本經逢原》)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