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本品為虎耳草科落葉小灌木植物常山 (Dichroa febrifuga L.) 的根。主產於長江以南各省及甘肅、陝西、四川等地。秋季採收。曬乾。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性味歸經】
苦、辛,寒。有毒。歸肺、心、肝經。
【功效】
涌吐痰涎,截瘧。
【主治】
- 用於胸中極飲。常山生用,性善上行涌吐,加《千金方》以常山配甘草,水煎和蜜溫服,以涌吐胸中韌涎、積飲。然此洗今已少用。
- 用於瘧疾。本品能祛痰截瘧。適用於各種瘧疾,尤其治療間日瘧和三日瘧效果明顯。常與草果、厚朴、檳榔等同用,如截瘧七寶飲。因本品有致吐的副作用,故應用時宜酒炒,并配伍陳皮、半夏等,以減少胃腸反應。
【文獻別錄】
- 《本經》:「主傷寒寒熱,然發溫瘧…胸中農結,吐遞。」
- 《藥性論》:「治諸瘧,吐線激。」陽分之後,用之得宜,神效立見,用失其法,客氣必傷。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至吐也。」
【用法用量】
煎服,4.5~9g;入丸散酌減。涌吐可生用,截瘧宜酒製用。治療瘧疾宜在寒熱發作前半天或2小時服用。
【注意禁忌】
因能催吐,用量不宜過大,體虛及孕婦不宜用。
【現代藥理】
本品主含常山鹼甲、乙、丙,其次還含常山次鹼及繖形花內脂等。常山所含生物鹼對瘧原蟲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中:常山鹼丙的抗瘧作用最強,約與當奎寧的100倍,常山鹼乙次之,約為奎寧的50倍:常山鹼甲最弱,大致尋奎寧相等。常山鹼乙有抗阿米巴原蟲和催吐作用,其催吐作用主要是通過刺激胃腸的迷走與交感神經末梢而反射性地引起的。常山煎劑對人工發熱兔有退熱作用。常山鹼有降壓作用。常山水提液對流感病毒有神製作用。常山鹼乙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有明顯毒殺作用。常山鹼有毒,中毒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胃腸粘膜充血出血。
【附藥說明】
蜀漆:本品為虎耳草科植物黃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乾燥後嫩枝葉。味微苦,能除痰,截瘧,消癥瘕積聚。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