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冬瓜子
別名白瓜子, 瓜子, 瓜瓣, 冬瓜仁, 瓜犀
bubble_chart 品種來源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冬瓜(Benincasa hispida (Thunb.) Cogn.)的乾燥種子。大陸各地均產。食用冬瓜時,收集種子。洗淨,選成熟者,曬乾。

bubble_chart 性狀

冬瓜子
呈扁平的長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cm左右,寬約6mm。外皮黃白色,有時有裂紋,一端鈍圓,另一端尖,尖端有2個小突起,其一較小者為種臍;另一突起較大,上有一明顯的珠孔。邊緣光滑(單邊冬瓜子)。剝去種皮後,可見乳白色的種仁,有油性。氣微,味微甜。

bubble_chart 性味歸經

味甘,性微寒。歸肺、大腸經。

bubble_chart 功效

清肺化痰,消癰排膿,利濕。

bubble_chart 主治

主治痰熱咳嗽,肺癰,腸癰,白濁,帶下,腳氣,水腫,淋證。

bubble_chart 文獻別錄

  1. 《本經》:「白瓜子味甘平寒無毒。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飢,久服輕身耐老。」
  2. 《別錄》:「主除煩滿不樂。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令面澤。」
  3. 崔禹錫《食經》:「利水道,去淡水」。
  4. 《日華子》:「去皮膚風,潤肌膚。」
  5. 《本草省常》:「生性平,清肺生津;炒性溫,潤腸和中。」
  6. 《本草綱目》:「冬瓜仁,治腸癰。男子白濁,婦白帶,研末炒服。」
  7. 《本草乘雅》:「冬瓜子仁,吮吸地液,性頗貪狼,雖夏火主時,無妨水大含遍者也。即一粒子,具瓜全體。仲景先生用治腸癰膿未成者,吮吸殆盡。隱居別錄推廣腹內結聚,破之潰之,結解聚散。故最為脾胃壅滯要藥也。」
  8. 《本經逢原》:「其子治腸癰,去面皯黑,潤肌膚,及作面脂,即《本經》悅澤好顏色之用也。」

bubble_chart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3~9。外用:適量,研膏塗敷。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

bubble_chart 炮製儲藏

置乾燥處。

bubble_chart 現代藥理

冬瓜子含油14%,其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在72~96%之間,所含主要脂肪酸為亞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櫚酸。

藥理作用:

  1. 免疫促進作用。
  2. 胰蛋白酶抑制。

bubble_chart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