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藥名桑葉
別名霜桑葉
科屬桑科
【品種來源】

桑樹 (Morus alba L.) 為桑科落葉喬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尤以江浙一帶居多,且歷史悠久。10~11月間霜後採收,除去雜質,曬乾。桑樹的葉、果、木材、枝條等可以用來飼蠶、食用、釀酒、編筐、造紙和製作各種器具,同時其葉、根、根皮、嫩枝、果穗、木材、寄生物等還是防治疾病的良藥。

冬桑葉又名霜桑葉、晚桑葉、老桑葉。為晚秋至初冬經霜後採收的桑葉。以葉大而肥、色黃橙者為佳。炒桑葉為桑葉用文火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攤晾入藥者。炙桑葉又名蜜桑葉。為桑葉用蜂蜜炙後入藥者。

【性味歸經】

苦甘,寒。

  • 《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 《綱目》:「味苦甘,寒,有小毒。」
  • 《醫林纂要》:「甘酸辛,寒。入肺、肝經。」
  • 《綱目》:「手足陽明經。」
  • 《本草經解》:「入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
  • 《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經。」

【功效】

霜桑葉性味苦甘而寒,入肺肝經,有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清肝明目,潤肺止咳之功。

【主治】

  1. 用於風熱感冒,頭痛咳嗽。本品甘寒質輕,輕清疏散,長於涼散風熱,又能清肺止咳,故常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常配菊花連翹杏仁等同用,如桑菊飲
  2. 用於肺熱燥咳。本品苦寒清泄肺熱,甘寒益陰,涼潤肺燥,故可用於燥熱傷肺、乾咳少痰,輕者可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同用,如桑杏湯;重者可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同用,如清燥救肺湯
  3. 用於肝陽眩暈,目赤昏花。本品苦寒,兼入肝經,有平降肝陽之效,故可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常配菊花石決明白芍等同用;本品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泄肝火,益陰,涼血明目,故配菊花夏枯草車前子等清肝明目之品,可用治肝經風熱、肝火上攻所致目赤、澀痛,多淚等實證;配合滋補精血之黑芝麻同用,即桑麻丸,又可用治肝腎不足、眼目昏花之虛證。
  4. 把鮮桑葉摘破葉脈後取其滲出的白色液汁,名為桑葉汁,味苦性微寒,功擅解毒清熱止血,主治癰癤、癭瘤、外傷出血及蜈蚣咬傷等。桑葉的蒸餾液還可用於治療目疾。
  5. 此外,本品甘寒,尚能涼血止血,還可用治血熱妄行、吐血、衄血之證,可單用,或配其它止血藥同用。
  6. 現代還用於治療下肢象皮腫。

【文獻別錄】

  1. 《本經》:「除汗熱,出汗。」
  2. 《本草拾遺》:「桑葉極看名雞桑,最堪入用。」
  3. 《本草衍義》:「清肺瀉胃,涼血燥濕,去風明目。」
  4. 《本草圖經》:「桑葉可常服,以四月桑茂盛時採葉;又十月霜後,三分、二分已落時,一分在者名神仙葉淚口採取與前葉同陰乾,搗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欽,令人聰明。又炙葉令微乾,和桑衣煎服,治痢,亦主金瘡及話損傷止血。」
  5. 《本草綱目》:「桑有數種,有白桑,葉大如掌而厚;雞桑,葉花而薄;子桑,先棍而後葉;山桑,葉尖而長。以子種者,不若壓條而分者。桑生黃衣,謂之金桑,其木必將搞矣。」 「治勞熱咳嗽,明目長髮。」
  6. 《百草鏡》:「桑葉,採過二桑者勿用。止採過頭葉,其二葉力全,至大雪後猶青于校上,或黃桔於校上,皆可用,須大雪壓過;次日雪睛採下,線穿懸戶陰乾,其色多青黑色,風吹作鐵器聲,故名鐵扇子,冬至後採者良。」

【用法用量】

5~10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葉蜜製能增強潤肺止咳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製。

【炮製儲藏】

  1. 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綴去梗,篩去泥屑。
  2. 蜜桑葉:取淨桑葉力口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現代藥理】

本品含皮固醇、芸香甙、桑甙、懈皮素、異懈皮素、東茛菪甙等。鮮桑葉煎劑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煎劑有抑制鉤端螺旋體的作用。

【附藥說明】

桑枝:桑樹的嫩枝,春末夏初採收。其性味苦平,偏入肝經,功擅祛風濕,通經絡,利關節,行水氣。多用於治療風濕痺痛、四肢拘攣、水腫、身癢等證,尤擅療上肢痺痛。可煎湯或熬膏內服,亦可煎水外洗。此外,把桑樹的枝條燒灼後,可瀝出汁液,名桑瀝,《本草綱目》等書載其能治療「大風瘡疥」、破傷風、小兒身面爛瘡等證。

桑木:桑樹的木材入藥有三用,一是木材所燒成的灰,叫桑柴灰,可治療水腫、金瘡出血、目赤腫痛等。二是桑柴灰加水制汁,經過濾、蒸發後所得的結晶狀物,名桑霜,可治療噎食積塊及癰疽疔毒。三是老桑樹木材上的結節,名桑癭,古人認為能祛風除濕,療風濕痺痛、老年鶴膝風等。現在臨床對桑木已鮮用。

桑白皮:冬季採挖桑根,除去其栓皮作藥用。性味甘寒,入肺脾經,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之功。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喘、痰多、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證。多入煎劑、散劑,也搗汁或煎水外用。桑根帶皮用亦可入藥,書載其味微苦性平,能治療驚癇、筋骨痛、高血壓、目赤、鵝口瘡、崩漏等。

桑椹:為桑樹結的果穗,夏季採收。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有補肝益腎,滋陰補血,生津潤腸,熄風之功。常用於治療陰虧血虛之眩暈、目暗、耳鳴、失眠、鬚髮早白及津傷口渴、腸燥便秘等。煎湯、熬膏、生啖、浸酒、外洗用均可。

桑耳:桑樹寄生物寄生於桑樹上的木耳,古藥書稱桑耳,性味甘平,能治療腸風、痔瘡出血、衄血及婦人崩漏、帶下、心腹痛等。此外,目前臨床通用的桑寄生為桑寄生科多種植物的枝葉,但古人認為寄生於桑樹者為佳,其性味苦平入肝腎經,擅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養血安胎。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腰膝酸痛及婦人崩漏帶下、胎動不安等證。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