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本品為天然產礦物硫酸鹽類明礬石經加工提煉而成的結晶。主含硫酸鋁鉀(KAl(SO4)2‧12H2O)。主產於浙江、安徽、山頂、湖北等地。生用或適用。煅後稱枯礬。
【性味歸經】
酸、澀,寒。歸肺、肝、脾、大腸。
【功效】
外用解毒、殺蟲、止癢;內服化痰、止血、止瀉
【主治】
- 用於濕疹,濕瘡,疥癬。白礬外用能解毒殺蟲,收濕止癢。治濕疹瘙癢,配煅石膏、冰片等,研末外撤,治疥癬、濕瘡瘙癢,常配硫黃、雄黃等,研末外用;治小兒鵝口瘡,配硃砂研末外敷。
- 用於久瀉,久痢。本品腸止瀉作用。常與五倍子、訶子等同用,如《景岳全書》玉關丸。
- 用於便血,崩漏及創傷出血。本品有收斂止血作用。治便血、崩漏下血,常與五倍子、地榆等同用;治創傷出血,可單用,或配松香研末外敷傷處,如《外科正宗》如聖金刀散。
- 用於風痰所致之昏厥,癲癇,癲狂等。本品能溶化痰涎、治風痰癲癇,常與細茶研末,蜜丸服;治風痰昏厥,與牙皂、半夏等同用,薑汁調服;治風痰癲狂,常與鬱金為丸,如白金丸。
-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脫肛、子宮脫垂、濕熱黃疸等病證。
【文獻別錄】
- 《本經》:「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目痛,堅骨齒。」
- 《本草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病、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利、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痺陰疽、中蠱、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研末外敷,或化水熏洗。入丸散服,1~3g。
【現代藥理】
本品主含硫酸鋁鉀。
- 對金黃色葡萄球茵、變形桿菌、綠膿杆萄、炭疽桿菌、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白色念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並有明顯的抗陰道滴蟲作用。
- 此外,白礬有收斂、消炎、防腐、止血等作用。
- 白礬水有淨水及滅菌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