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本品為薑的乾燥老根炮製品,以乾薑砂燙至鼓起,表面棕褐色,或炒炭至外表色黑,內呈棕褐色入藥。
【性味歸經】
苦、澀,溫。歸脾、肝經。
【功效】
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主治】
- 用於虛寒性吐血、便血、崩漏等。本品主入脾經,能溫經止血、對脾陽虛,脾不統血者,此為首選要藥。可單味用之,如《姚氏集驗方》以本品為末,米飲下,治血痢不止;亦可配收斂止血藥同用,如《證治準繩》治衝任虛寒、崩漏下血,配棕櫚、烏梅同用之如聖欺;臨床常配人參、黃耆、附子等同用,以達益氣助陽溫經止血之功。
- 用於虛寒腹痛、腹瀉等,本品能溫中止痛、止瀉。治上述之證可單用成配附子等同用,如《千金要方》單用本品治中寒水瀉。若治產後血虛寒凝,小腹疼痛,則配當歸、川芎等同用,如生化湯。
【文獻別錄】
- 《本草正義》:「陰盛格陽,火不歸原,及陽虛不能攝血而為吐血、下血者,但宜炒熟留性用 之。最為止血要藥。」
- 《本經》:「主胸悶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痺,腸辟下利,生者尤良。」
- 《本草綱目》:「元素曰:乾薑...其用有四:通心陽,一也;去臟腑沉寒痼冷,二也;發諸經之寒氣,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 《本草求真》:「乾薑大熱無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虛冷,元陽欲絕,合以附子同投,則能回陽立效,故書有附子無薑不熱之句。」
【用法用量】
煎服,3~6g。
【炮製儲藏】
炮薑為乾薑炒至表面微黑、內呈棕黃色而成,未成炭者偏於溫中散寒,主要用於虛寒腹痛腹瀉;炮薑炭則專于溫經止血,宜于血證。
乾薑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其炮製品炮薑最早記載於漢《傷寒論》。至宋代,《太平聖惠方》中所載乾薑除「炮」外,又出一「炮炭」即薑炭。故此可以認為薑炭從宋代開始為乾薑的又一炮製品。明代繆希壅在《炮製大法》中指出乾薑:「若產後血虛發熱及止血俱炒黑,溫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氣止嘔生用」。《本草崇原》中指出:「後人以乾薑炮黑謂之炮薑,薑味本辛,炮過則辛味稍減,若炮製太過,本質不存,謂之薑炭,其味微苦不辛,其質輕浮不實,又不及炮薑之功能」。《全國中藥炮製規範》明確把兩者區分開:「炮薑溫中散寒,用於脾胃虛寒腹痛吐瀉。薑炭溫經止血。主治吐衄崩漏,陰虛失血」。故可以認為炮薑、薑炭應該是乾薑的兩種不同炮製品。
乾薑經炮製成薑炭後,其作用由暖中、回陽通脈、溫中散寒、溫肺化飲,轉變為溫經止血,治吐衄崩漏、陰虛失血。乃因乾薑在高溫下炮製成黑,則辛辣變為苦鹹味,既下走,黑又止血,薑的辛熱之性雖無,辛涼之性尚在,故能去血中之鬱熱而不寒,止吐血之妄行而不滯,較之別藥徒以黑為能止血為事者,功勝數倍。
【現代藥理】
本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份為薑烯、薑醇、水芹烯、茨烯、檸檬醛、芳樟醇、薑辣素等。
- 薑的乙醇提取液能直接興奮心臟,對血管運動中樞有興奮作用;
- 乾薑有鎮嘔、鎮靜、鎮痛、驅風健胃、止咳等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