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巴豆植株 (沈藥子攝)
本品為大戟科喬木植物巴豆 (
Croton tiglium L.) 的成熟種子。主產於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省。秋季果實成熟,果實尚未開裂時採,曬乾,破開果殼,取出種子。用仁或制霜。巴豆仁,是將巴豆用米湯浸拌,置日光下曝曬或烘裂,去皮,取淨仁,炒焦黑用;巴豆霜,是取淨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烘,壓榨去油後,碾細,過篩。
【性味歸經】
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
【功效】
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
【主治】
- 用於寒積便秘急症。巴豆辛熱,能峻下冷積,開通腸道閉塞。張元素喻其有「斬關奪門之功」。適用於寒邪食積,阻結腸道,大便不通,腹滿脹痛,病起急驟,氣血未衰者,可單用巴豆霜裝入膠囊服,或配大黃,乾薑制丸服,如三物備急丸。
- 用於腹水膨脹。本品有很強的峻下逐水退腫作用。用治上述之證,可用巴豆、杏仁炙黃為丸服。近代用本品配絳礬、神麴為丸,即含巴絳礬丸,用治晚期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
- 用於寒實結胸及喉痺痰阻。本品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治痰涎壅塞、胸膈窒悶、肢冷汗出之寒實結胸者,常與貝母、枯梗同用,如三物白散;治喉痺痰涎壅塞氣道,呼吸困難,甚則窒息欲死者,可單用巴豆,去皮,線穿納入喉中,牽出即蘇;近代用於白喉及喉炎引起喉梗阻,用巴豆霜吹入喉部,引起嘔吐,排出痰涎,使梗阻症狀得以緩解。此外,小兒痰壅、乳食停積甚則驚悸者,可用本品祛痰、消積,常與膽南星、硃砂、六神麴等同用,如萬應保赤散。
- 用於癰腫成膿未潰及疥癬惡瘡。本品外用有蝕腐肉、療瘡毒作用。治癰腫成膿未潰者,常與乳香、沒藥、木鱉子、蓖麻子同用,外敷患處,以蝕腐皮膚,促進破潰排膿;治惡瘡,單用本品炸油,以油調雄黃,輕粉末,外塗瘡面即可。
【文獻別錄】
- 《本經》:「破痞瘕積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
- 《本草通玄》:「巴豆稟陽剛雄猛之性,有斬關奪門之功,氣血未衰,積邪堅固者,誠有神功,老羸衰弱之人,輕妄投之,禍不旋踵。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冷,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裡惡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者,多用巴豆。」
【用法用量】
入丸散服,每次0.1~0.3g,大多製成巴豆霜使用。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孕婦及體弱者忌用。畏牽牛。
【炮製儲藏】
使用前須去心、膜,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生巴豆毒性很大,外敷可起泡,所含的巴豆油(croton oil)至腸中與鹼性腸液作用會析出巴豆油酸 (crotonic acid),引起劇烈腹瀉、腸炎。為減輕毒性,削減其毒副作用,需製霜入藥。
巴豆霜製法︰取淨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烘,壓榨除去大部分油,研細,過篩。巴豆仁內含巴豆油53~57%,經製成霜後要求含巴豆油在10%左右,巴豆霜毒性下降但仍屬劇毒藥品,須謹慎使用。
【現代藥理】
本品含巴豆油,34%~ 57%,其中合巴豆油酸和甘油脂。油中尚含巴豆醇二脂和多種巴豆醇三脂。此外,還含巴豆毒素、巴豆甙、生物鹼、β-谷甾醇等。巴豆油外用,對皮膚有強烈刺激作用。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產生口腔及胃粘膜的燒灼感及嘔吐,短時期內可有多次大量水瀉,伴有劇烈腹痛和裡急後重;巴豆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流感桿菌、綠膿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180,艾氏腹水癌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巴豆油、巴豆樹脂和巴豆醇脂類有弱的致癌活性。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