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證型肝血虛
別名肝血失榮、肝血不足、肝虛血少、肝虛血虧
【概念】

肝血虛證,是指肝血不足,筋脈失於濡養而出現視物昏花,筋脈拘急,爪甲不榮,舌質淡,脈弦細等症狀的概稱。多由失血過多,或血之化源不足,以及久病耗傷肝血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形體消瘦,兩目乾澀,夜盲,或視物模糊,眩暈,耳鳴,手足肢體麻木,或筋脈拘急,爪甲不榮,婦女可見月經量少而淺淡,甚則閉經,口唇、舌質淡白,脈細或弦細等。

肝血虛證常見於「虛勞」、「眩暈」、「不寐」、「麻木」、「雀盲」、「月經不調」、「痛經」等疾病中。

肝血虛證通常應與「心血虛證」、「血虛生風證」、「肝陰虛證」、「肝鬱血虛證」相鑑別。

【鑑別處理】

肝血虛證可見於多種疾病中,其臨床特點不盡相同,應加以辨析。

  1. 如婦女月經不調病中出現肝血虛證,則以月經後期、量少、色淡、質稀,甚則閉經為特點,乃由肝血不足,血海空虛,不能按時滿盈所致,治宜補肝養血調經,方用小營煎(《景岳全書》)。
  2. 若見於痛經病中,以經行或經後少腹綿綿作痛、喜按,腰膝酸軟,眩暈耳鳴,脈沉弦而細為特點,多由肝血不足,損及腎精,衝任俱虛,胞脈失養所致,治宜調補肝腎,方用調肝散(《傅青主女科》)。
  3. 虛勞病中之肝血虛證,其臨床表現則以面色不華,形體消瘦,手足肢體麻木、或筋脈拘急,爪甲脆而枯薄、甚則變形等為特點,乃由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所致,治宜補血養肝,方用補肝湯(《醫宗金鑑》)。
  4. 若見於眼科「雀盲」病中,以視物昏花,夜盲,伴睛珠酸澀疼痛,牽引眉棱骨痛等為特點,多由肝血不足,清竅失養所致,《筆花醫鏡》曰:「肝之虛,腎水不能涵木而血少也。脈左關必弱或空大,其症為脅痛,為頭眩,為目乾,為眉棱骨眼眶痛。」治宜滋肝養血明目,方用四物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
  5. 若見於「不寐」病中,以失眠,多夢,易驚醒,頭暈目眩,脈弦細為特點,多由肝血不足,神失所養,魂失潛藏所致,治宜養血、補肝、安神,方用酸棗仁湯(《金匱要略》)加減。

肝血虛證常見於失血過多,營血化生不足的患者。尤以婦女更為多見,臨床表現為經少、色淡、後期、閉經、經後腹痛、胎動不安、缺乳、不孕等症。

肝藏血,主疏泄,以血為本,「體陰而用陽」,若血液充盈,則肝有所藏,疏泄方能正常。反之肝血不足,肝失所養,則疏泄不及,而出現胸脅脹滿,鬱鬱不樂,多疑善慮,甚則悶悶欲哭等肝氣鬱結之證;若血虛陽浮,虛熱內生,則出現急躁易怒,失眠多夢,頭脹頭痛,頭暈目眩等肝陽上亢之證。

又肝藏血、腎藏精, 「精血同源」,在病機演變過程中,肝血虛證,日久不癒,常可致腎精虧虛,而表現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髮脫齒搖,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肝腎虧損之證。

又肝血不足,氣機不暢,血行滯澀,常挾雜氣滯血瘀之證,而表現脇肋刺痛,固定不移,肌膚甲錯,舌邊紫暗、或有瘀點、瘀斑等症狀;若瘀血阻滯,新血不生,又復致肝血虧虛,二者相互影響,使其纏綿難癒。

【類證鑑別】

  1. 心血虛證與肝血虛證:心主血脈,肝藏血。若心血不足,常見肝血虛,肝血不足,心血也因之受損。故二者臨床表現頗為相似,皆可表現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居指甲淡白,眩暈,舌淡脈耙等血虛症狀,故應加以鑑別。就病因而言,心血虛證多由失血過多,血之生化之源不足,以及思慮過度,耗傷心血所致,心血不足,心失所養故心悸,甚則怔忡不已;心藏神,主神志,血不養心,神不守舍故失眠、多夢、健忘、神志不寧。肝血虛證也可因失血過多,血之化源不足,以及久病耗傷肝血引起,因肝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肝血不足,不能濡養其竅,則兩目乾澀,視物模糊,雀目、甚則目視不明;肝血虧虛,不能濡養筋脈,則四肢麻木,或筋脈拘攣,爪甲不榮;肝為血海,肝血不足,血海空虛,無以化為經血,效月經後期,量少,甚則閉經;弦為肝脈,絀為血虛,肝血虛證以弦細脈為多見。綜上所述,二者病性雖同,病位□異,一病在肝,一病在心,可資鑑別。
  2. 血虛生風證與肝血虛證:二者皆為血虛所致,皆有肝血不足的臨床表現,如兩目乾澀,視物模糊,面色不華,肢體麻木,或筋脈拘攣,舌質淡,脈弦細等症狀。然二者病變有輕重之分,血虛生風多為肝血虛證的進一步發展,其病情較重,由於肝血虧虛,筋脈失養。虛風內動,而致皮廣搔痿、四肢震顫、甚則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與肝血虛證之單純血虛而無風動之象不同,二者不難鑑別。
  3. 肝陰虛證與肝血虛證:肝血指肝臟所藏之血液,屬陰,故肝血虛可發展為肝陰虛證。二者病位在肝,同屬肝之虛證,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十分相似:肝血虛證多由失血過多,血之化源不足,久病、重病耗傷肝血所致;而肝陰虛證可為肝血虛證的進一步發展,亦可由腎陰虧耗,水不涵木,精不化血,或熱病後期,消灼陰液,以及肝鬱化火,暗耗肝陰引起。其臨床特點不同;肝血虛證,因血虛不榮於頭面則面色蒼白或萎黃,唇淡白;而肝陰虛證,因陰不制陽,虛熱內生,則顏面潮紅,唇赤口乾,伴有五心煩熱,虛煩不寐,潮熱盜汗,尿黃便乾等陰虛內熱之症。肝血虛證多舌質淡,脈弦細;肝陰虛證則舌質鮮紅少苔,脈弦細數。就女子而言,肝血虛,血海不滿,可表現為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而肝陰虛者,由陰虛內熱,熱伏衝任,即可灼傷陰血而見月經後期,量或多或少,閉經等症狀,也可由虛熱迫血妄行而見先期,量多,色鮮紅,甚則崩漏等症狀。肝血虛證為單純的肝血不足,無陰虛內熱之象;肝陰虛證除可見陰血虧損症狀外,陰虛內熱之象明顯,是鑑別的關鍵所在。
  4. 肝鬱血虛證與肝血虛證:二者皆可見肝血不足之表現,然其病因病機及臨床特點不同。肝鬱血虛證常因積鬱憂思,怨結難解,營陰暗耗,臟陰虧損所致,以心肝腎等臟之陰血虛虧,不能奉費心神之症狀為主,如悲傷欲哭,或啼笑無常,精神恍惚,難以自持,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時時呵欠,表情乖戾等,《金匱要略》曰:「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與單純之肝血不足不難鑑別。

【文獻別錄】

  1. 《素問.臟氣法時論》:「肝病者……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2.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侯上》:「肝侯於目而藏血。血則榮養於目。腑臟勞傷,血氣俱虛,五臟氣不足,不能榮於目,故令目暗也。」
  3. 《本草經疏.卷二》:「肝虛十證,胸脅痛,屬肝血虛;轉筋,屬血虛;目光短,屬肝血虛及腎水真陰不足;目昏,屬肝血虛有熱,兼腎水真陰不足,……亡血過多,角弓反張,屬肝血虛有熱;…目黑暗眩暈,屬血虛,兼腎水真陰不足。」
  4. 《通俗傷寒論.六經方藥》:「血虛生風者,非真有風也。官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伸縮不能自如,故手足瘸瘲,類似風動,故名曰內虛暗風,通稱肝風。溫熱病末路多見此證者,以熱傷血液故也。」
  5. 《筆花醫鏡.卷四》:「婦女以血為主,血足則盈而木氣盛,血虧則熱而木氣亢。木盛木亢,皆易生怒。……然怒氣泄則肝血必大傷,怒氣鬱則肝血又暗損,怒者,血之賊也。」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