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品种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 (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 的干燥菌核。大陆西北、西南,华南诸省均产,主要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
bubble_chart 性味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胃、大肠经。
bubble_chart 功效
杀虫。
bubble_chart 主治
用于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本品有杀虫作用,且以驱杀绦虫为佳,单用研末吞服,每次20g,日服3次,连服3天,多数病例虫体在第2~3日全部或分段排下。驱杀钩虫、蛔虫,常与槟榔、牵牛子、苦楝皮等配伍,如追虫丸。治疗蛲虫病,可与大黄、牵牛子共用。
本品亦可用治脑囊虫病,常与半夏、茯苓等同用。
bubble_chart 文献别录
- 《本经》:“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
- 《别录》:“逐邪气,恶风汗出,除皮中热、结积,蛊毒,白虫寸白自出不止。”
- 《药性论》:“能逐风…主癜痫狂走,杀蛔虫。”
bubble_chart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6~15g,驱绦虫每次12~18g。日服3次,冷开水调服,连用3天。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不宜入煎剂。因本品含蛋白酶,加热60°C后左右即易于破坏而失效。
bubble_chart 现代药理
本品含雷丸素蛋白酶,为驱绦虫有效成分,雷丸素的驱绦虫作用,是因其能分解蛋白质,致虫节破坏所致。对蛔虫、钩虫、阴道滴虫及囊虫也有杀灭作用。
bubble_chart 其它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