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哮是以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如哨鸣音为特征的一个临床常见症状。因为哮必兼喘,所以一般也称为哮喘。
在历代医籍中,哮的名称很多,《素问》中称为“喘鸣”,《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云其“喉中水鸡声”;《诸病源候论》则名为“呷嗽”;直至元朱丹溪才明确称之为“哮”;以后则有哮喘、哮吼、吼喘等病名。
虽然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故哮与喘仍应区分。
【辨证分析】
- 寒痰阻肺︰属冷哮范畴,遇寒而发,常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痰白而粘,或清稀多沫,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表证。其痰色白而粘,或清稀多沫,而出现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等寒象,兼表证以恶寒为主。而治宜温肺散寒,化痰止哮,方选小青龙汤化裁。
- 热痰阻肺︰此证属热哮范畴,遇热而发,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声高气粗,烦闷不安,痰黄稠粘,咳吐不爽,面红自汗,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兼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表证。其痰色黄稠粘,咳吐不爽。从全身症状来鉴别,出现面红自汗,口渴欲饮,舌红苔黄等热象,兼表证以发热为主,而微恶风寒。治宜宣肺清热,化痰止哮,可用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 寒热错杂︰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黄稠粘,或白粘难咯,胸闷心烦,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黄白,脉浮紧而数。此证由热痰伏肺,或寒痰郁而化热,内伏于肺,风寒之邪外束于表所致,俗称"寒包火"。内有痰黄稠粘,或痰白粘难咯,胸中烦热之痰热证,外有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之表寒证,即表寒里热证。宜以散寒清热,宣肺化痰为治,可予定喘汤加减。
- 阳虚痰阻︰亦属冷哮范畴,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气短难续,动则尤甚,面白汗出,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胖嫩,或淡紫,脉沉弱无力。多见面白汗出,形寒肢冷,口淡不渴,气短难续,动则尤甚,尿清便溏,舌质淡白胖嫩,或淡紫,脉沉弱无力等阳虚内寒之证,痰多色白清稀。治宜温阳益气,佐以降气化痰,以金匮肾气丸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之。
- 阴虚痰阻︰亦属热哮范畴,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痰粘而少,形瘦咽干,虚烦盗汗,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细数。多见形瘦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阴虚之证。痰多色黄稠粘。治宜养阴清热,降气化痰,方选麦门冬汤加味。
寒痰阻肺哮喘与热痰阻肺哮喘:此二证在哮喘中最为常见。《证治汇补.哮病》谓:“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膈有胶固之痰”为此二证之共同病机,但其痰的性质一寒一热,迥然不同。
阳虚痰阻哮喘与阴虚痰阻哮喘:此二证均为虚中挟实,鉴别应以全身症状为重点。
寒痰阻肺哮喘与阳虚痰阻哮喘:二者咯痰均见色白清稀,全身有明显寒象,但一为实寒,一为虚寒,必须加以区别。
热痰阻肺哮喘与阴虚痰阻哮喘:二者咯痰均见色黄粘稠,全身有明显热象,但一为实热,一为虚热,需要辨别。
哮症是一个发作性疾患,发作时的辨证及治疗已如上述。发作后正气必虚,故哮喘缓解期应予扶正,可从脾、肾二脏着手调治,根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予以健脾、补肾,并兼顾宣肺。此外,还应注意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理,从而减少发作,以冀根治。
【文献别录】
- 《古今医鉴.哮吼》:“夫哮吼,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不可吐者,此疾寒包热也。治法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须常带表散。”
- 《医碥.喘哮》:“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其发每在冬春。”
- 《类证治裁.哮症》:“大率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喉如鼾声者虚,如水鸡者实。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为实。伤暑热而发者为热哮,为虚。其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
【其它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