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來源】
本品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 (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 的成熟種子。
【性味歸經】
辛、熱,有毒。入肝、脾、腎經。
【功效】
祛風燥濕,攻毒殺蟲。為治面部疾病的要藥。
【主治】
治麻風,疥癬,楊梅瘡,酒齄鼻,粉刺,黃褐斑。
【文獻別錄】
- 《綱目》:「主風癬疥癩,楊梅諸瘡,攻毒殺蟲。」
- 《醫林纂要》:「行痰,殺蟲,劫毒。」
- 《國藥的藥理學》:「治象皮病。」
- 《中藥大辭典》:「祛風燥濕,攻毒殺蟲,治麻風,楊梅瘡。」
【用法用量】
外用: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敷。內服:煎湯0.5~1錢或入丸劑。
【注意禁忌】
內服宜慎,陰虛血熱者忌服。
【現代藥理】
含多種脂肪酸,主要有大風子油酸,和次大風子油酸,此外,還含有硬脂酸,棕櫚酸,油酸等。
大風子對結核桿菌及其他抗酸桿菌有抗菌作用,也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有抑制作用。
【選方】
- 大風丸(《醫統》卷九):治療疥癩。大風子一斤,全蠍一兩半,蟬蛻二錢半,當歸尾五錢,白殭蠶二錢半,苦參,防風,羌活各二兩,獨活,大黃,荊芥,川芎各一兩,烏蛇肉二兩。上為細末,白米爛飯為丸。每服五十丸,茶清送下。
- 大風丹(《血證論》):治癬癢疥瘡。大風子肉三錢,土硫黃二錢,枯礬一錢,明雄二錢,上為末,燈油調搽。
- 大風膏(《攝生眾妙方》卷八):治一切乾濕疥癬,並膿窠,爛瘡。大風子(連殼)二兩,枯礬四錢,樟腦三分,蛇蛻(火煉存性),蜂窠(火煉存性)各三分,水銀五錢,柏油燭四兩,上為末,次入柏油燭,次入水銀,同研勻,深敷。
- 大風膏(《攝生眾妙方》):治疥瘡。大風子,樟腦各三錢,水銀一錢,枯礬七分,黃柏八分。先將黃柏研極細,次研大風子如泥,和水,礬,柏再研勻後,入樟腦研究合濕潤。擦瘡上。
- 大風膏(《保嬰攝要》卷十八):治一切瘡疥。大風子肉(研膏),黃連各二兩,真輕粉,枯礬,蛇床子各一兩,柏油六兩,上藥各為末,入大風膏和勻,更入柏油,杵百餘即成膏矣。每用少許塗患處。
- 大風膏(《醫便》卷三):治膿疥瘡。大風子(去殼)四十九個,杏仁(不去皮尖)四十九個,川椒、枯礬、輕粉(水銀代亦可),蛇床子(另研,淨,末)樟腦各三錢,蜂窩(火燒存性)、蛇蛻(火燒存性)各三分,油燭三兩,上為細末,以柏油燭化開和勻,調塗三五日即愈。
- 大風膏(《外科合玄》卷十二):治裙邊瘡。大風子一百個,枯礬五分,川椒末一錢,輕粉一錢,上為末,用真柏油調搽。
- 大風子膏(《瘡瘍外用本草》方):治酒齄鼻。大風子肉、胡桃肉、水銀、茶葉各等分,先將茶葉研碎,兌入水銀再研至不見星珠為度,另把大風子肉、胡桃肉研如泥,諸藥同入研成膏,香油調糊狀。薄塗患處,早晚各1次。
- 大風丸(《解圍元敷》卷四):治眉目遍身穢爛。大風子肉三十兩,防風、川芎各十兩,蟬殼、羌活、細辛、首烏、獨活、苦參、當歸、牛膝、全蠍、黃芪、薄荷各二兩,白芷、狗脊、牛黃、血竭各五錢,上為末,米糊為丸。每服十五丸,空心從茶送下,一日三次。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