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藥名白芨
科屬蘭科
【品種來源】

本品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 (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 的塊莖。主產於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夏、秋二季採挖,除去殘莖及鬚根,洗淨,置沸水中煮至無白心,除去外皮,曬乾。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

苦、甘、澀,寒。歸肺、胃、肝經。

【功效】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主治】

  1. 用於內外諸出血證。如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及外傷出血。本品質粘而澀,為收斂止血要藥。止血作用佳。治諸內出血,可單味研末,糯米湯調服,如驗方獨聖散;臨床常與三七粉同用,則既可加強止血作用,又不致瘀血留滯。治肺絡受損之咯血,若肺陰不足者,配枇杷葉阿膠等,如《證治要訣》白芨枇杷丸;若肺氣不足者,配人參黃耆等益氣攝血。治胃出血之吐血、便血,常配烏賊骨,即烏及散。現代臨床以本品治上消化道出血及肺結核空洞出血。不僅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而且對促進潰瘍癒合,結核病灶的吸收,空洞閉合,痰菌轉陰等,均有效。治外傷出血,可研末外摻。
  2. 用於癰腫,燙傷及手足皸裂,肛裂等。本品能消腫生肌。治瘡瘍癰腫,初起者可消腫散結,常配銀花,皂角刺天花粉等,如《外科正宗》內消散;若癰腫已潰,久不收口者,可生肌斂瘡,常研末外用。治燙傷,可配虎杖製成藥膜外用,能消炎止痛,生肌結痴。治手足皸裂,肛裂,可研末麻油調塗,能促使裂口癒合。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
  2. 《本草匯言》:「白芨,斂氣、滲痰、止血、消癰之藥也。此藥極粘膩,性極收澀,味苦氣寒,善入肺經。凡肺葉破損,因熱壅血瘀而成疾者,以此研未日服,能堅斂肺臟,封填破損。癰腫可消,潰敗可托,死肌可去,膿血可潔,有托舊生新之妙用也。」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散劑,每次2~5g。外用適量。

【注意禁忌】

反烏頭。

【現代藥理】

本品含粘液質56.75%~60.15%,其中有多種聚糖,還含揮發油、澱粉。有輔短凝血時間及抑制纖溶作用,具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此與所含粘液質有關,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體外試驗對結核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