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藥名甘遂
科屬大戟科
【品種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 (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T. P. Wang) 的塊根。 主產於陝西、山西、河南等地。秋末或春初採挖。撞去外皮,曬乾。醋製過用。

【性味歸經】

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

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主治】

  1. 用於水腫,臌脹,胸脅停飲等證。本品苦寒性降,善行經隧上水濕,瀉水逐飲力峻,藥後可連續瀉下,使瀦留水飲排泄體外。凡水腫,大腹臌脹,胸脅停飲,正氣未衰者,均可用之。可單用研末服;或與牽牛子同服,如《聖濟總錄》二氣湯;或與大戟芫花為末,棗湯送服,如十棗湯
  2. 用於風痰癲癇。甘遂尚有逐痰涎作用,可用於風痰癲癇之證。以甘遂為末,入豬心煨後,與硃砂末為丸服,如遂心丹。
  3. 用於瘡癰腫毒。本品外用能消腫散結。治瘡癰腫毒,可用甘遂末水調外敷。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痞積聚,利水穀道。」
  2. 《珍珠囊》:「味苦氣寒,苦性泄,寒勝熱,直達水熱所結之處,乃泄水之聖藥。水結胸中,非此不能除,故仲景大陷胸湯用之,但有毒,不可輕用。

【用法用量】

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適量,主用。內服醋製用,以減低毒性。

【注意禁忌】

虛弱者及孕婦忌用。反甘草。

【現代藥理】

本品含四環三萜類化合物α-和γ-大戟醇、甘遂醇、大戟二烯醇;此外,尚含棕櫚酸、檸檬酸、鞣質、樹脂等。甘遂醇浸膏對小鼠有明顯瀉下作用,能刺激腸粘膜,引起炎性充血和蠕動增加,造成峻瀉;其毒副作用大,可引起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醋製後其瀉下作用和毒性均有減輕。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