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氣喘,簡稱喘,是以呼吸急促為特徵的一個臨床症狀,嚴重時甚至張口抬肩,鼻翼扇動,不能平臥。常見於多種急慢性病證之過程中。
氣喘在歷代醫籍中名稱很多。如《素問》中稱「喘息」、「喘逆」;《金匱要略》中稱「上氣」;《諸病源候論》中又稱為「逆氣」;《景岳全書》中則為「喘促」。
在金元以前的醫學文獻中喘與哮二症無嚴格區別,常混為一談。但二者在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上均有不同,故應予區分。哮有宿根,表現為發作性的痰鳴氣喘,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為特徵;而喘則多并發於多種急慢性病證之中,雖呼吸急促,而喉間並無哮鳴聲。《醫學正傳.哮喘》謂:「大抵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謂之喘。」可見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辨證分析】
- 風寒閉肺︰臨床表現有喘急胸悶,伴有咳嗽,咯痰清稀色白,初起多兼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象浮緊。乃由於風寒之邪侵襲皮毛,內合於肺,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調輸布,故見喘咳胸悶,咯痰清稀;風寒外束,肺衛鬱閉,故有風寒表證。而其痰清稀,兼有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等表寒證;治宜辛溫解表,宣肺平喘,可用華蓋散化裁。
- 風熱犯肺︰表現為喘急煩悶,伴有咳嗽,咯痰黃稠;或見發熟,汗出惡風,口渴,胸痛。舌苔薄白或薄黃,脈象浮數。是由於風熱之邪侵襲皮毛,內合於肺,熱盛氣壅,肺失宣降,熱盛傷津,煉液成痰,痰熱交阻所致,故見喘咳煩悶,咯痰黃稠,口渴胸痛;風熱鬱蒸肌表,腠理疏泄,故見風熱表證。所以此二證當以痰的性狀和外證表現為鑒別要點。其痰黃稠,兼有發熱,微惡風寒,汗出,脈浮數等表熱證。治宜清熱解表,宣肺平喘,方選麻杏石甘湯加味。
- 表寒裡熱︰常表現為喘急胸悶,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又見心煩口渴,痰稠不爽,舌苔黃白相兼,脈象浮數。由於表寒未解,肺有鬱熱所致,既有風寒閉肺之證候,又有心煩口渴,痰稠不爽之裡熱表現。治宜辛溫解表,宣肺平喘,清解裡熱,方選華蓋散加石膏、黃芩之類。
- 痰濁阻肺︰證見喘促氣粗,痰聲漉漉,伴有咳嗽痰稠,咯痰不爽,胸中窒閟,或見惡心納呆,舌苔白膩,脈滑。乃由於肺失輸布,聚津成痰,或脾失健運,濕聚成痰,痰濁壅肺所致。其臨床特點是痰多而粘,治宜祛痰降氣平喘,方選三子養親湯合二陳湯加減。
- 氣鬱傷肺︰出現喘促胸悶,咽喉如梗,胸脅脹痛,伴有精神抑鬱,急躁易怒,失眠心悸等症,舌苔薄白,脈弦。為肝失疏泄,肝氣上沖犯肺,升多降少所致。其特點是伴有咽喉如梗,胸脅脹痛等肝氣鬱結的表現及精神抑鬱,急躁易怒等症狀。宜以疏肝解鬱,降氣平喘為治,五磨飲子主之。
- 肺氣陰兩虛︰喘促氣短,動則氣喘加重,語聲低弱,自汗惡風,容易感冒,口乾面紅,舌質淡紅,脈弱。乃由於氣陰兩傷所致,氣失所立,衛外不固,所以出現語聲低弱,自汗惡風,容易感冒;肺陰不足,故見口乾面紅。臨床所見肺虛之氣喘,雖多為氣陰兩虛,但又常以肺氣虛為主,或以肺陰虛為主之別。為單純肺虛的表現,而治宜益肺定喘,可予生脈散加味治之。腎不納氣之氣喘,治宜補腎納氣,可選用人參胡桃湯、黑錫丹等於治之。
- 腎不納氣︰表現有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伴有腰膝痠軟,面青肢冷,舌質淡,脈沉細。為腎陽不足,攝納失司,氣不歸元所致,故呼多吸少並伴有腰膝痠軟,面青肢冷等腎陽不足之證。二證之鑒別在於具有腎陽不足之表現。
- 腎虛痰阻︰表現為喘咳短氣,呼多吸少,痰多胸悶,伴有腰痠肢冷,小便頻數,舌苔白膩,脈沉細或濡滑無力。兼有痰涎壅盛的症狀,其病機為痰涎壅盛於上,腎氣虧損於下。而治宜降逆化痰,溫腎納少,以蘇子降氣湯加減。
- 陽虛水泛︰證見喘咳氣急,不能平臥,伴有心悸畏寒,腰痠肢冷,尿少水腫,舌質胖淡,苔白滑、脈象沉細。兼有心悸,尿少,浮腫等表現,其病機為腎陽不足,水不化氣,上凌心肺。治宜溫陽化水之法,方選真武湯化裁。
中醫治異位性皮炎比西醫的僅治標更全面、根本、無毒、有效
| 頂新製油 大絕韻 木崗雞蛋 每日C 味全 貝納頌 大醇豆 LCA506 36法郎 Jagabee加卡比薯條 康師傅 順胜實業 頂伸貿易 正義 統一眼鏡 應宏科技 台灣之星 德克士 崑山帆宏 福滿家(廣州市) 全家(中國) |
氣喘之臨床辨證,首先在於鑒別虛實。《景岳全書.喘促》謂:「氣喘之病,最為危候,治失其要,鮮不誤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證而已。所謂二證者,一曰實喘,一曰虛喘也」。明確指出了氣喘辨別虛實之重要。實喘的共同特點是病勢急驟,呼吸深長有餘,呼出為快,氣粗聲高,脈數有力。虛喘的共同特點是病勢緩慢,呼吸短促難續,深吸為快,動則喘息更甚,氣怯聲低,脈微弱或浮大無力。《臨證指南醫案.喘》云:「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所以實喘之治療,以祛邪利氣為治則,重點在肺。虛喘之治療,以培補攝納為治則,重點在腎。至於虛實錯雜之證,則當辨別標本緩急,權衡主次,辨證論治。
【文獻別錄】
- 《聖濟總錄.傷寒門》:「論曰傷寒喘,其證不一。有邪氣在表,表未解無汗而喘者;有邪氣在裡,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者。有潮熱者。有心下有水而喘者。古人治之,亦各求其本。故在表者當汗,在裡者宜下,至於心下有水而喘,則又當利其小便也。
- 《症因脈治.喘症論》:「諸經皆令人喘,而多在肺胃二家。喘而咳逆嗽痰者,肺也;喘而嘔吐者,胃也。」
- 《症因脈治.外感喘》:「暑濕喘逆之症,煩悶口渴,喘息氣粗,多言身重,汗出身仍熟,此暑濕之喘症也。」
- 《症因脈治.內傷喘》:「食積喘逆之症,胸滿,胃痛腹痛,惡食飽悶,大便或結或溏,上氣喘逆,喘嘔噯氣,此食積喘逆症也。」
- 《景岳全書.喘促》:「關格之證為喘者,…其病必虛裡跳動而氣喘不已。此之喘狀多無咳嗽,但覺胸膈舂舂,似脹非脹,似短非短,微勞則喘甚,多言亦喘甚,甚至通身振振,慌張不寧,此必情欲傷陰,以致元氣無根,孤陽離劇候也。」
【其它相關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