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藥名黃耆
科屬豆科
類別補氣升提
【品種來源】

本品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 或膜莢黃耆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的根。主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生用或蜜炙用。

北耆 (飲片)

【性味歸經】

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

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主治】

  1. 用於脾胃氣虛及中氣下陷諸證。
    1. 用治脾胃氣虛症。黃耆擅長補中益氣。凡脾虛氣短,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常配白朮(如耆朮膏),以補氣健脾;若氣虛較甚,則配人參(參耆膏),以增強補氣作用,若中焦虛寒,腹痛拘急,常配桂枝白芍甘草等(如黃耆建中湯),以補氣溫中;若氣虛陽弱,體倦汗多,常配附子(如耆附湯),以益氣溫陽固表。
    2. 用治中氣下陷證。「凡脾陽不升,中氣下陷,而見久瀉脫肛,內臟下垂者,黃耆能補中益氣,升舉清陽,常配人參升麻柴胡等(如補中益氣湯),以培中舉陷。
  2. 用於肺氣虛及表虛自汗,氣虛外感諸證。黃耆能補肺氣、益衛氣,以固表止汗。用治肺氣虛弱,咳喘氣短,常配紫菀五味子等同用;近年以黃耆為主,配伍百部地龍等治慢性氣管炎,亦頗有效。治表虛衛陽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者配白朮防風同用(如玉屏風散),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實衛而御外邪。
  3. 用於氣虛水濕失運的浮腫,小便不利。黃耆能補氣利尿,故能消腫。常與防己白朮等同用,如防己黃耆湯。現以黃耆為主,配伍補脾腎、利水濕之品,治療慢性腎炎水腫,尿蛋白長期不消者,亦頗為有效。

【文獻別錄】

  1. 《本經》:「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2. 《珍珠囊》:「黃耆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聖藥,五也。」

【現代藥理】

主要含有甙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

  • 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利尿、抗衰老、保肝、降壓作用。
  • 能消除實驗性腎炎尿蛋白,增強心肌收縮力,還有促雌激素樣作用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
  • 膜莢黃耆皂甙甲具有降壓、穩定紅細胞膜、提高血漿組織內c-AMP的含量、增強免疫功能、促進再生肝DNA合成等多種作用。
  • 黃耆多糖具有提高小鼠應激能力、增強免疫功能、調節血糖含量、保護心血管系統、加速遭受放射線損傷機體的修復等作用。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