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組成 人參 當歸(去蘆) 白朮(焙) 各18克 肉豆蔻(麵裹,煨)15克) 肉桂(去粗皮) 甘草(炙) 各24克 白芍藥48克 木香 (不見火)42克 訶子(去核)36克 罌粟殼(去蒂、蓋,蜜炙)108克
bubble_chart 製法用量
上藥銼為粗末,每服6克,用水225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前溫服。
bubble_chart 功效
澀腸止瀉,溫補脾腎。
bubble_chart 主治
瀉痢日久,脾腎虛寒,日夜無度,腹痛喜溫喜按,倦怠食少,及脫肛墜下。
bubble_chart 方義
方中重用罌粟殼澀腸止瀉,肉桂溫腎暖脾,並為君藥;肉豆蔻助肉桂溫補脾腎,訶子助粟殼澀腸止瀉,人參、白朮健脾益氣,共為臣藥;久利陰血耗傷,故以當歸、白芍養血和營,木香理氣導滯,共為佐藥;甘草調藥和中,合白芍又能緩急止痛,是為使藥。合用具有澀腸止瀉,溫補脾腎之功。
bubble_chart 加減
如臟腑滑泄夜起,久不愈者,可加炮附子3~4片。
bubble_chart 注意禁忌
服藥期間,忌酒、麵、生冷、魚腥、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