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咳痰係指痰液由咳嗽而吐出,即來自肺、肺系(氣管)的痰液,由於咳嗽經喉、口而排出。痰字古與澹(淡)同,即「水搖貌」(《說文》)。故體內一切停水證(如停於腸間、胸、脅、四肢)均稱痰或痰飲,亦即水、水飲之意。而由肺、肺系所產生的痰液,古稱「涎」、「沫」、「唾」、「濁」(《金匱要略》)。
大體上,清稀一點的可稱涎或沫,粘稠一些的可稱唾或濁。這些涎沫、唾濁同樣是由於水濕不化,而成為痰液停聚於肺所造成的。後世即將涎沫、唾濁稱為痰或痰飲,清稀的稱為飲,黏稠的則稱為痰(《醫宗金鑒》)。所以痰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痰即水,痰飲即水飲;狹羲之痰乃是肺、肺系的產物,稠者稱為痰,稀者稱為飲。本條所述僅限於由咳嗽而排出的狹義之痰,或痰飲。
【辨證分析】
- 肺熱︰咳出之痰色黃、黏稠,有塊,或痰中帶血。證見發熱咳嗽,胸痛喘促或鼻翼煽動,面紅目赤,咽喉紅腫疼痛,口渴唇燥,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或數而有力。多為外感熱邪引起。臨床特點是:濕熱所致者,吐大量膿痰或膿血痰;而熱邪所致者,則吐黃痰,或黏稠有塊。常見高熱,面紅,目赤,尿黃便乾。則為舌紅或絳、苔黃而燥。治療力藥同前。
- 肺寒︰咳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惡寒重而發熱輕,咳嗽胸痛,喘促,面色青白,亦可見面后黧黑,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舌淡白或紫暗,苔白滑,脈沉弦或緊。每由形寒飲冷,寒飲內停或素體陽虛陰盛,寒邪內伏於肺,復感風寒而發。肺寒咳痰則為白色清稀之痰。主要兼有寒象,如形寒肢冷,面白目清,舌淡白,脈沉弦等。當用杏蘇散或華蓋散加減。
- 風邪犯肺︰痰液清稀多泡沫,伴見發熱惡寒,咳嗽,鼻塞流涕,咽乾癢,頭身痛,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數。多為外感風邪,可為風熱或風寒襲肺,肺為嬌臟,一旦受風邪(風寒或風熱)侵襲,則導致肺氣失宣,水液瀦留而為痰濁,引起咳痰;風邪犯肺屬表證,可見咳嗽,鼻塞流涕,咽癢,兼頭痛,發熱惡寒為症;若風寒犯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若風熱犯肺則發熱重,惡寒輕,咽喉紅腫疼痛,惡風,有汗,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緊或浮數。風熱犯肺,治以桑菊飲為主方:風寒犯肺,可用金沸草散加減。
- 陰虛肺燥︰痰少黏稠難以咳出,咳痰帶血或咳血。燥邪所致者,兼見發熱或惡風寒,胸痛,唇焦,鼻燥,咽乾,口渴;如為陰虛所致,則見手足心熱,虛煩不寐,潮熱盜汗,兩顴紅赤,舌鮮紅少苔或苔黃而燥,脈浮數或沉細數。之病因為外感或由內傷引起。外感溫熱之邪傷肺灼津,而致陰虛肺燥,或久咳耗傷肺陰,肺失清肅之職,肺氣上逆故咳出燥痰(稠不易咳出,或帶血);濕邪犯肺之咳痰,多由脾虛引起,"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虛不運,水濕聚而為痰,痰濁上漬於肺而致咳痰。二者臨床表現:前者痰少黏稠而難於咳出,有時咳血或咳痰帶血;每兼陰虛之症狀(顴紅、咽乾、尿黃便乾、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等);而予清燥救肺湯、養陰清肺湯或百合固金湯加減。
- 濕邪犯肺︰咳痰量多,白滑易咳出,四肢困重無力,眩暈,嗜臥,面虛浮,脘悶納呆,便溏,口甜黏,多見於咳嗽日久,或老年病人,舌體胖大有齒痕、色晦暗、苔白膩、脈滑緩。痰量多、白滑易於咳出,極少見咳血。可表現為脾虛(納呆、便溏、無力)及濕盛(肢困、脘悶、舌胖大、苔白膩等)之證。治療則可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 濕熱蘊肺︰咳吐膿血痰或咳痰腥臭,高熱或潮熱,胸悶疼痛,轉側不利,甚則喘不能臥,有汗,口乾咽燥而不渴,煩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數而有力。可由外感濕熱之邪或痰熱素盛,或恣食酒酪,恣啖辛辣,濕熱蘊結上蒸於肺;而有濕熱之象,如脘腹脹悶,納呆,苔膩等;而舌紅、苔黃膩是其主要特點;而可用銀翹散加黃芩、黃連等。
中醫治異位性皮炎比西醫的僅治標更全面、根本、無毒、有效
| 頂新製油 大絕韻 木崗雞蛋 每日C 味全 貝納頌 大醇豆 LCA506 36法郎 Jagabee加卡比薯條 康師傅 順胜實業 頂伸貿易 正義 統一眼鏡 應宏科技 台灣之星 德克士 崑山帆宏 福滿家(廣州市) 全家(中國) |
咳痰之鑒別主要在於痰之性狀,以及兼見症狀之不同。如寒、熱、風、濕、燥、濕熱之象等。
【文獻別錄】
- 《素問.評熱病論》:「帝曰:勞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陽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黃涕,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也。」
- 《症因脈治.外感痰證》:「風痰之因,外慼風邪,襲人肌表,束其內鬱之火,不得發泄,外邪傳裡,內外熏蒸,則風痰之症作矣。風痰之脈,浮滑者多,浮數風熱,浮緊風寒。若見沉滑風邪內結,洪大易治,沉細難痊。」「濕痰之因,或坐臥卑濕,或衝風冒雨,則濕氣襲人,內與身中之水液,交凝積聚。靈樞所云,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成積,清濕襲陰之虛,病生於下而生聚,此即濕痰之因也。濕痰之脈,脈多浮大,浮緩兼風,浮澀主濕,浮滑濕痰,沉滑頑結。」「燥痰之因,或亢陽行役,時逢火令,燥熱之氣,干於肺家,為喘為咳,傷於腸胃,為痰為嗽,此外感燥痰作矣。燥痰之脈,脈必洪數,浮數傷表,沉數傷裡,左脈洪數,燥傷肝膽,右脈洪數,燥傷肺胃。」
- 《症因脈治.內傷痰症》:「燥痰之因,五志之火,時動於中,或色欲過度,真水涸竭,或膏梁積熱,腸胃煎熬,熏蒸於肺,煅煉為痰,則燥痰之症作矣。燥痰之脈,右寸數大,肺家有熱,右關沉數,腸胃有熱,左關脈數,木火之邪,兩尺沉數,腎水燥竭。」「濕痰之因,中氣不足,胃陽不能消化,脾陽不能敷布,則水榖停留,為痰為飲,而濕痰之症成矣。濕痰之脈,多見沉滑,滑實頑痰,滑軟虛滯,滑而不數,脾濕成痰,滑而帶數,濕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