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水湿泛滥证是指因气化不利而导致水湿潴留,泛滥于肌肤而出现头面、四肢、胸腹、腰背及全身浮肿的各种症状的总称。本证多为外邪阻遏阳气,或阳气不足,气不行水,稽留不去所致。本证临床主要表现为: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或四肢浮肿,初则肿胀按之随手而起,继则按之没指,甚则出现胸水、腹水;小便不利,身重胸闷,苔白腻,脉滑或沉迟等。
本证常见于“水肿”的有关病变中。
水湿泛滥证应与“水饮内停证”、“湿阻脾胃证”、“水热互结证”、“水瘀互结证”、“水郁黄汗证”,等相鉴别。
【鑑别处理】
由于造成水湿泛滥的病因、病机、病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各有差异。
- 例如在“水肿”的病变中,若因水湿浸渍而致本证者,多为涉水冒雨,水湿内侵,或饮食不节,脾为湿困,阳气遏郁而不得舒展,以致脾不制水,水湿逗留,症见四肢浮肿,身重胸闷,纳谷少馨,泛晒欲吐,舌苔白腻,脉沉濡,治宜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选五苓散(《伤寒论》)合五皮饮(《三因方》)加减。
- 若因脾阳不振而致本证者,多为素体脾虚,又加饮食劳倦所伤,以致脾阳不振,中气亏损,气不化水,脾不散精而见水湿逗留,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肿,按之凹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使溏,胸阎,脘腹胀满,小溲不利,苔白腻而滑,舌质淡胖,脉细濡,治宜振奋脾阳,温化水湿,力选参苍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实脾饮(《济生方》)加减。
- 若因肾阳不足而致本证者,多为房室过度,肾气亏损,肾主水,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膀胱开阖失司而溲少,以致水溢停聚,症见面色㿠白,全身浮肿,腰以下肿尤显,按之没指,形寒肢冷,心悸,动辄气促,腰痛酸重,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迟,治宜温肾利水,方选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水为阴,湿又为阴邪,水湿相搏,逗留不去,阴霾弥漫,阳气遏伏,故本证的特点是阴盛阳微。临床可见素体阳虚之人,每易形成阳虚失运,水湿泛滥。至于外湿引动内湿,或饮食不节,恣饮生冷,或房劳过度,耗泄元阳所致的脾肾阳虚患者,亦常会发生本证。必须指出:咸寒入肾,过食咸寒则肾气受损,气化不利,影响膀胱的开阖,成为本证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膀胱开阖失司,是本证发生的主要病机,说明人体气机运行通畅,水湿才不会潴留。由于造成气机失调的病因很多,故本证可见不同病邪的兼夹症。如兼夹气滞者,多因情绪波动,气机郁滞,气滞则水不行,气不行水则见小便涩滞,淋沥,小便不通等病证,疏理气机,行气化水为治疗方法。又如兼夹血瘀者,多因气化不利,血行不畅,《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血不利则为水”,则可见肝脾血瘀的“臌胀”,妇女肝血失调的月经不行等病症,治当行气化水,活血化瘀兼顾。阳虚水泛乃为本证的主要病机,温运利水为治疗常法。然而温热之药,易于化燥伤津,渗利无度,攻逐太峻,每每造成水去津亏,本证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阳气虚衰,演化为“气阴两虚”,出现遍身浮肿,小便不利,口干咽痛,心烦,舌质红,苔浊腻,脉细滑数等症状。所以,应严守“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峻猛攻伐之剂必须惯用。本证迁延日久,后期还可出现全身肿胀,神情萎顿,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苔少而剥,脉沉细无力的“阴阳两虚”表现。最后会导致水浊相干,邪盛正虚,阴阳离决的危候。
【类证鑑别】
- 水饮内停证与水湿泛滥证:二者均为阳气不足,水液敷布失常所导致的病变,且都有胸闷,身重,苔白腻等症状。然水饮内停证主要是指水饮停于胸腹、胃肠、四肢等部位,不同于水湿泛滥证,水湿可泛滥于全身。前者临床可见中中有振水声,肠间渡漉有声,咳唾引痛,背部uN如掌大等症状,而后者临床表现主要以水肿,小便不利为主。水饮内停证虽然有时亦可见浮肿,如“溢饮”的四肢重而肿,但其浮肿一般较轻,与水湿泛滥证肿胀明显有别,水饮内停证以运化水饮为治,水湿泛滥证则以温阳利水为治。二者当以此为辨。
- 湿阻脾胃证与水湿泛滥证:二者均可见脾阳不振,湿邪困阻的胸闷、身重,小便短少的症状。然而湿阻脾胃证的病变部位主要是中焦,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湿邪中阻的表现,症见神疲肢困,胸腹胀闷,身重,不思饮食,或见低热,口腻,小便短少,苔腻,脉濡等。发于夏季者,又称“疰夏”。其与水湿泛滥证的鉴别要点是:
- 湿阻脾胃证的病变部位局限,或有季节性的特点,而水湿泛滥证是指全身性的水湿为患。
- 前者以胸腹胀闷,不思饮食,身重肢困为主症,其治当运中化湿,而后者以头面、四肢浮肿,小便不利为主症,其治当温阳利水。
- 暑湿中困脾胃,有时亦会出现颜面虚浮,或四肢发胀的感觉,这是因暑湿的季节特点及暑邪易于耗气,造成气虚作胀的表现,□毕竟浮肿轻微,且属次症。二者当以此为辨。
- 水热互结证与水湿泛滥证:水热互结证又称“结胸证”,它是由于表证误下,外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相结于胸脇故名,症见胸脇疼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但头微汗出,烦躁短气心中懊憹,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等。其与本证的鉴别是:
- 二者虽均曰水,然前者是指外感热病中的水热互结,其病变部位在胸脇脘腹,后者是内伤杂病中的水湿泛滥,其病变部位为全身性。
- 前者以胸脇疼痛,拒按,但头微汗出为主症,后者以肿胀为主症。故二者不难分辨。
- 水瘀互结证与水湿泛滥证:水瘀互结证是指“臌胀”病中的“肝脾血瘀”的证候,由于肝脾气滞,日久则脉络瘀阻,血运不利,脾虚失运而水湿内聚,肝血内凝而血不行水,症见腹大如瓮,脇腹胀痛,青筋显露,胸水、腹水,面色黯黑,口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舌色紫,有瘀斑,脉细滑或沉濡等。其与水湿泛滥证的鉴别要点是:
- 二者虽均有水湿内聚,泛滥胸腹而出现的胸水、腹水、小便不利的症状,□前者的水溢部位主要在腹部,而后者的水溢部位可泛滥于全身。
- 水瘀互结证的病变脏腑主要为肝、脾、肾,而本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 水瘀互结证不仅有水湿内聚的胸水,腹水的症状,且有明显的瘀血内结的表现,如腹起青筋,头面、颈项、胸背等处有血痣,呈血丝纹状,手掌有赤痕,齿衄,舌有瘀斑或青紫等。故当以此为辨。
- 水郁黄汗证与水湿泛滥证:水郁黄汗证又称“黄汗”,这是由于水湿之邪浸渍皮毛,湿邪遏伏化热,逼汗而出,症见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身体重痛,两□自冷,汗出色黄,脉沉迟等。其与水湿泛滥证的鉴别是:
- 二者虽均可见水湿之邪,阻遏气机流通而出现的四肢头面肿,然前者为湿热遏伏,后者为阳气郁遏。
- 前者的病变部位在皮肤、肉里、后者的病变部位在肺、脾、肾。
- 水郁黄汗证的主要特点为汗出沾衣如柏汁,而水湿泛滥证主要为浮肿,小便不利。故当以此为辨。
【文献别录】
- 《素问‧阴阳别论》:“三阴结谓之水。”
- 《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 《金匮要略心典‧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水为风激,因风而病水也。风伤皮毛而湿流关节,故脉浮恶风而骨节疼痛也。皮水,水行皮中,内合肺气,故其脉亦浮,不兼风,故不恶风也。其腹如鼓,即《内经》𪔣𪔣然不坚之意。以其病在皮肤,而不及肠脏,故外有胀形,而内无满喘也。水在皮者,宜从汗解,故曰:当发其汗。正水,肾脏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阳之虚而侵及上焦,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喘也。黄汗,汗出沾衣如柏汁,得之湿热交病,而湿居热外,其盛于上而阳不行,则身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则侵及于里而荣不通,则逆于肉理而为瘫脓也。”
- 《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注》:“诸有水者,谓诸水病也。治诸水之病,当知表里上下分消之法。腰以上肿者水在外,当发其汗乃愈,越婢、青龙等汤证也;腰以下肿者水在下,当利小便乃愈,五苓、猪苓等汤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