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述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的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稱為胃下垂。本病的發生多是由於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鬆弛,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弛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構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
bubble_chart 病因學
橫膈位置低,膈肌懸吊力不足,膈胃、肝胃韌帶鬆弛,腹內壓下降及腹肌鬆弛。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輕度下垂者一般無症狀,下垂明顯者有上腹不適,飽脹,飯後明顯,伴噁心、噯氣、厭食、便秘等,有時腹部有深部隱痛感,常於餐後,站立及勞累後加重。
長期胃下垂者常有消瘦、乏力、站立性昏厥、低血壓、心悸、失眠、頭痛等症狀。
上腹壓痛不固定,可隨體位改變,某些患者觸診時可聽到臍下振水聲,也有少數下垂明顯者同時有肝、右腎及結腸下垂徵象。
bubble_chart 診斷
- 消瘦、乏力、胃部脹悶不舒,食手更甚,腹部似有物下墜,平臥時減輕,腹痛無週期性及節律性,常有嘔吐、噯氣,飽餐後臍下部可見隆起,而在上腹部反而凹陷。上腹部可捫及強烈的主動脈搏動。
- 超聲波檢查:飲水使胃腔充盈後,超聲波測出胃下緣下移入盆腔。
- X線鋇餐檢查:為胃下垂最可靠診斷方法。胃下垂程度以胃小彎切跡低於骼峭連線水平1~5厘米為輕度,6~10厘米為中度,11厘米以上為重度。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西醫治療
上腹不適、隱痛、消化不良等可參照慢性胃炎治療。
腹脹、胃排空緩慢者,可供給嗎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復安5~10mg,每天3次。
試用ATP治療,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時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為1療程,間隔5天後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必要時放置胃托。
中醫治療
耳針:選用毫針柄,在耳殼「胃腸區」按壓,尋找敏感點,在此點上加壓2~3分鐘,每日1次。
艾灸:取氣海、關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
氣功:臥位呼吸法:患者取仰臥位,臀部適當墊高或將床腳墊高5厘米,先吸再呼,停閉,重複進行;吸氣時行舐上齶,默念字句的第1個字,呼氣時落舌,默念第2個字,停閉時舌不動,默念其餘的字,默念字句可為「胃上升」、「胃體上升」等。
bubble_chart 預防 切勿暴飲暴食,宜少量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食後。飯後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鬱悶。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理和康復鍛煉,
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體瘦者應增加營養。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