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概述 哮喘是呼吸道變態反應性疾病,以反覆發作性呼吸困難伴喘鳴音為特徵的常見病。支氣管呈慢性炎症性、高反應狀態。可由各種不同因素引起發作。 既往認為嬰幼兒支氣管哮喘發病率較低,近年來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兒科患病率以1~6歲較高,於學齡期後逐漸下降,初發年齡3歲以內者占84.8%。誘發支氣管哮喘發作的原因除一些理化因素外,小兒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其中主要是病毒性感染。
bubble_chart 臨床表現
- 常有噴嚏、流鼻水、鼻癢(過敏性鼻炎)、喉癢、咳嗽(過敏性咳嗽)等先兆症狀。
- 可有刺激性咳嗽及白色泡沫痰。
- 多次屢發的呼吸困難,伴喘鳴音以夜間為重。
- 發作時,雙肺可聞及廣泛喘鳴音,部分可聞及濕性羅音,叩診過清音。
- 哮喘發作時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在合理應用擬交感神經藥物和茶鹼類藥物仍不見緩解者,稱為哮喘持續狀態。可出現明顯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可見出汗、青紫、面色蒼白,甚至神志不清。
- 晚期病者,可有肺氣腫和肺功能不全。
bubble_chart 輔助檢查
- 一般輕症病例,只查框限「A」的各項檢查。
- 重症者需查框限「A、B」的各項檢查。
bubble_chart 診斷
- 反覆發作喘息,氣短、胸悶、陣發性咳嗽,并伴有肺部喘鳴音>=3次。
- 急性發作有一定季節性(秋冬多見)或有相應的誘發因素(多為過敏原)。
- 二級親屬中有哮喘史或過敏史。
- 經用0.5%舒喘靈霧化吸入或1%腎上腺素每公斤0.01ml,皮下注射,經10~15分鐘後,喘鳴音基本消失,症狀緩解。
bubble_chart 治療措施
- 一般治療:注意室內溫度、濕度和通風,體位舒適或半臥位。
- 鎮靜、吸氧。
- 平喘。
- 祛痰。
- 抗過敏。
- 抗生素應用。
- 避免接觸致敏原。
- 中醫中藥。
bubble_chart 相關藥物
- 哮喘病可由多種過敏原和不同因素引起發作,因此,首先要避免接觸這種過敏原及寒冷、運動等誘發因素。
- 一般病例可用口服氨茶鹼,氣霧吸入舒喘靈或激素, 使發作緩解。
- 重症病例,可用氨茶鹼加氫化可的松靜滴,或用喘樂寧氣霧吸入使發作緩解。
- 酮替芬、曲尼司特、喘特寧等長期口服,3~6個月可控制哮喘發作,嚴重病例可用必可酮長期氣霧吸入。
bubble_chart 治癒標準
- 治癒:
- 哮喘發作治療後,停止發作一週以上。
- 肺部喘鳴音消失一週以上。
- 肺通氣功能-用力最大呼氣第一秒肺活量FEVI和最大呼氣中期流速MMF等檢查結果恢復哮喘發作前的水平。
- 好轉:
- 哮喘發作治療後,一週內仍有發作。
- 肺部一週內時聞喘鳴音。
- 肺通氣功能仍未達哮喘發作前水平。
- 未癒:症狀體徵無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