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bble_chart 製法用量 飯前溫服。
bubble_chart 功效
補氣建中,和裡緩急。
bubble_chart 主治
虛勞裡急,諸不足之症(即諸虛百損,即全身營養及所有機能衰弱)。對於脘腹疼痛,喜溫喜按,噯氣吞酸,大便稀溏,面色少華,神倦肢軟,舌淡脈細之脾胃虛寒證。
bubble_chart 方義
本方以似小建中湯症,而體力比較更衰,自汗盜汗,常會腹筋拘攣,裡急腹痛,及腰背或胸部強痛,並有心悸亢進、口唇乾燥、眩暈喘息、脫力倦怠等症狀者為目標。在因過勞虛損,或病後回復不良等現象,常被採用。對於皮膚乾燥,及其他化濃性疾患及結核性體質者之感冒亦適用。本方即小建中湯加當歸、黃耆。原方為甘溫扶脾胃之法,從中宮著手,使之輸送於臟腑百脈,再加當歸補血;黃耆大補元氣;以厚其力,俾五勞七慢的虛損,皆可由此復原。黃耆並能增進皮膚營養,而有固表、生肌、排膿及強心等作用。諸藥配合,則能增強血液循環,以促進新陳代謝,改善脾胃機能。
bubble_chart 加減
- 腹滿:加茯苓。
- 肺虛損不足:加半夏。
- 發熱黃汗:加防風、白朮。
- 領痛身痛:加升麻、葛根、川芎。
- 腰痠膝痛:加防己、蒼朮。
- 痛經、閉經:加川芎、香附。
- 神經衰弱:加龍骨、牡蠣、夜交藤。
- 營養不良性水腫:加白朮、茯苓、澤瀉。
- 風寒虛羸:合玉屏風散。
- 產後虛羸:合四物湯。
bubble_chart 現代應用
大病後衰弱、盜汗症、慢性虛弱、疲勞性疾患、結核性體衰、虛弱兒童、慢性中耳炎、頸腺結核、流注膿瘍、慢性潰瘍、化膿性潰瘍、盜汗疲倦、煩熱疼痛、痔瘺、癰疽、骨疽及小兒疝氣痛、多尿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