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方名十棗湯
來源傷寒卒病論
類別逐水
【製法用量】


上藥等分,各別搗為散。用水300毫升,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160毫升,去滓,納藥末,強人每服1克,羸人0.5克,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功效】

攻逐水飲。

【主治】

  1. 懸飲或支飲,停于胸脅,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鞕,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
  2. 水腫,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屬實證者。

【方義】

本方證因水飲壅盛于裡,停于胸脅,或水飲泛溢肢體所致。水停胸脅,氣機阻滯,故胸脅作痛;水飲上迫于肺,肺氣不利,故咳唾引胸脅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飲為陰邪,隨氣流動,停留心下,氣結于中,故心下痞硬脹滿、乾嘔短氣;飲邪上擾清陽,故頭痛目眩;飲邪結聚,胸脅疼痛,故脈沉弦。水飲泛溢肢體,內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腫、腹脹喘滿、二便不利。本方證為水飲壅盛之實證,治宜攻逐水飲,使水邪速下。方中甘遂善行經隧水濕,是為君藥。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均為臣藥。三藥峻烈,各有專攻,合而用之,則經隧臟腑胸脅積水皆能攻逐,且逐水之力愈著。然三藥峻猛有毒,易傷正氣,故以大棗十枚為佐,煎湯送服,寓意有三:緩和諸藥毒性;益氣護胃,減少藥後反應;培土制水,邪正兼顧。

【辨證要點】

以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為辨證要點。

【文獻別錄】

  1. 《本草綱目》卷17:「十棗湯驅逐裡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淨府,去菀陳莝』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
  2.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紛紛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注意禁忌】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暫用,不宜久服。若精神胃納俱好,而水飲未盡去者,可再投本方;若瀉後精神疲乏,食慾減退,則宜暫停攻逐;若患者體虛邪實,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與健脾補益劑交替使用,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使用本方應注意四點:一是三藥為散,大棗煎湯送服;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從小量開始,以免量大下多傷正,若服後下少,次日加量;三是服藥得快利後,宜食糜粥以保養脾胃;四是年老體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現代應用】

增強對胸膜炎症的修復、對滲出液的重吸收。主要用於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肝硬化合併腹水。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