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虎杖
来源玉叩斋
【内容】

今用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干燥根茎及根。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河南、贵州等地,野生为主,间亦有家种者。

本草研究认为:从《尔雅》开始,蓼科植物虎杖一直是药用的主流,本品分布甚广,道地性不明显,其中在古代本草中有明确药用产出记载者有浙江、安徽、四川、河南、云南等省。

【品种考订】

《尔雅》云:“蒤,虎杖。”郭璞注:“似荭草而粗大,有细刺,可以染赤。”《名医别录》名虎杖根,陶弘景云“田野甚多,此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按荭草亦见于《别录》,谓其“如马蓼而大,生水傍”,其原植物为蓼科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大马蓼则为同属植物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一类,从郭、陶对虎杖的描述来看,此与蓼科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应该同是一物。

《蜀本草图经》云:“生下湿地,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所在有之。”苏颂《本草图经》描述得更为精确:“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叶如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南中出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亦有高丈余者。” 据所附“越州虎杖”药图,(图1)其根茎粗大,茎上具有斑点,结上有托叶鞘,其为今之虎杖无疑。

但认真分析《证类本草》中所征引前代本草的文字和药图,除“越州虎杖”外,所图“滁州虎杖”应该也是蓼科植物,但“汾州虎杖”则显然不是,不仅如此,所附《本草衍义》关于虎杖的文字也很奇怪,寇宗奭首先否定《蜀本草图经》之说,然后云:“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叶茎蕊差大为异,仍茎叶有淡黑斑,自六七月旋旋开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陕西山麓水次甚多。”按寇所描述者颇接近“汾州虎杖”,其原植物不详,而蓼科虎杖为单性花,雌雄异株,成腋生密集的圆锥花序,花梗细长,中部有关节,上部有翅,花甚小,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绿白色,二者显非一物。

尽管宋代虎杖品种有所混乱,但明清以来所使用者基本为蓼科虎杖无误。除虎杖外,在古代本草中还有一些植物可能与本品有关,因涉及产地沿革,简略讨论如下。
  1. 攀倒甑见《本草图经》,属本经外草类,经云:“攀倒甑,生宜州郊野。味苦,性寒,主解利风壅,热盛烦渴,狂燥。春夏采叶,研捣,冷水浸,绞汁服之,甚效。其茎叶如薄荷, 一名斑骨草, 一名斑杖丝。”有研究者据攀倒甑性味功能与今虎杖相近,而《陕西中草药》虎杖别名“搬倒甑”,又《图经》所绘攀倒甑药图,叶互生,椭圆形,茎有斑点,与今虎杖幼苗相似,故认为攀倒甑即是虎杖幼苗。(见孙健:《本草图经》中攀倒甑考辨,时珍国医国药1999;10(9):Ⅸ。)但亦有不同意见,《新华本草纲要》认为《图经》攀倒甑是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而叶国荣则认为是菊科植物单叶佩兰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见叶国荣等:攀倒甑的本草考证,中药材,2002;25(3):200-201。)事实上,《图经》此条图文皆简略,各家考证说理皆不充分,攀倒甑究系何物,尚需研究。
  2. 酸桶笋见《救荒本草》:“生密县韶华山山涧边。初发笋叶,其后分生茎叉,科苗高四五尺,茎秆似水荭茎,而红赤色,其叶似白槿叶而涩,又似山格刺菜叶亦涩,纹脉亦粗。味甘微酸。”因《救荒》所载植物皆作者亲自观察所得,且图例准确,(图2)其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无疑。
    图1、越州虎杖
    图2、《救荒》虎杖
  3. 《滇南本草》有斑庄根,《图考》卷20将其引在黄药子第三图之下,结合对《本草纲目》黄药子名实的讨论,吴其濬云:“李时珍所谓黄药,即今之酸杆,滇谓之斑庄根。”今《滇南本草》的整理者将此物确定为虎杖是正确的。
  4. 《本草纲目》卷18草部蔓草类有黄药子,其正品当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但《纲目》黄药子条下却说“今处处人栽之,其茎高二三尺,柔而有节,似藤实非藤也。叶大如拳,长三寸许,亦不似桑。其根长者尺许,大者围二三寸,外褐内黄,亦有黄赤色者,肉色颇似羊蹄根,人皆捣其根入染蓝缸中,云易变色也。”此即《植物名实图考》卷20之黄药子之第三图,实为蓼科虎杖。按李时珍恐怕并不真正认识虎杖,在卷16草部隰草类虎杖条下李先释其名“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此言正确,但对虎杖植物的描述却说:“其茎似荭蓼,其叶圆似杏,其枝黄似柳,其花状似菊,色似桃花。”这分明是将郭璞、苏颂、寇宗奭三人的话剪裁拼凑而成。至于“花状似菊,色似桃花”云云,以及《纲目》虎杖药图比照《图经》“汾州虎杖”绘成,皆暴露了李时珍的无知,其将虎杖错认成是黄药子,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宜其为吴其濬所批评。
  5. 《草木便方》有酸汤梗,歌诀云:“酸汤梗酸祛风毒,阴疳杨梅敷洗涂。恶毒腐烂除痔瘘,风湿丹热自消除。”《天宝本草》有酸通,歌诀云:“酸通宜名雄黄连,脾胃湿热螬气连。能疗周身筋骨痛,手足拘挛皆可痊。”两书整理者皆将之考订为蓼科虎杖,正确。

【道地沿革】

虎杖广泛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道地性不明显,其中在古代本草中有明确药用产出记载者有浙江(据《图经》“越州虎杖”药图)、安徽(据《图经》“滁州虎杖”药图)、四川(据《蜀本草》、《草木便方》、《天宝本草》)、河南(据《救荒本草》)、云南(据《滇南本草》)等省,这些可以作为本品GAP基地建设的依据。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