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標題虎杖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虎杖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 et Zucc.的乾燥根莖及根。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廣東、廣西、四川、雲南、河南、貴州等地,野生為主,間亦有家種者。

本草研究認為:從《爾雅》開始,蓼科植物虎杖一直是藥用的主流,本品分佈甚廣,道地性不明顯,其中在古代本草中有明確藥用產出記載者有浙江、安徽、四川、河南、雲南等省。

【品種考訂】

《爾雅》云:「蒤,虎杖。」郭璞註:「似葒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名醫別錄》名虎杖根,陶弘景云「田野甚多,此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按葒草亦見於《別錄》,謂其「如馬蓼而大,生水傍」,其原植物為蓼科紅蓼Polygonum orientale L.,大馬蓼則為同屬植物酸模葉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一類,從郭、陶對虎杖的描述來看,此與蓼科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應該同是一物。

《蜀本草圖經》云:「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所在有之。」蘇頌《本草圖經》描述得更為精確:「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葉如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亦有高丈餘者。」 據所附「越州虎杖」藥圖,(圖1)其根莖粗大,莖上具有斑點,結上有托葉鞘,其為今之虎杖無疑。

但認真分析《證類本草》中所徵引前代本草的文字和藥圖,除「越州虎杖」外,所圖「滁州虎杖」應該也是蓼科植物,但「汾州虎杖」則顯然不是,不僅如此,所附《本草衍義》關於虎杖的文字也很奇怪,寇宗奭首先否定《蜀本草圖經》之說,然後云:「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仍莖葉有淡黑斑,自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陝西山麓水次甚多。」按寇所描述者頗接近「汾州虎杖」,其原植物不詳,而蓼科虎杖為單性花,雌雄異株,成腋生密集的圓錐花序,花梗細長,中部有關節,上部有翅,花甚小,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綠白色,二者顯非一物。

儘管宋代虎杖品種有所混亂,但明清以來所使用者基本為蓼科虎杖無誤。除虎杖外,在古代本草中還有一些植物可能與本品有關,因涉及產地沿革,簡略討論如下。
  1. 攀倒甑見《本草圖經》,屬本經外草類,經云:「攀倒甑,生宜州郊野。味苦,性寒,主解利風壅,熱盛煩渴,狂燥。春夏採葉,研搗,冷水浸,絞汁服之,甚效。其莖葉如薄荷, 一名斑骨草, 一名斑杖絲。」有研究者據攀倒甑性味功能與今虎杖相近,而《陝西中草藥》虎杖別名「搬倒甑」,又《圖經》所繪攀倒甑藥圖,葉互生,橢圓形,莖有斑點,與今虎杖幼苗相似,故認為攀倒甑即是虎杖幼苗。(見孫健:《本草圖經》中攀倒甑考辨,時珍國醫國藥1999;10(9):Ⅸ。)但亦有不同意見,《新華本草綱要》認為《圖經》攀倒甑是敗醬科植物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而葉國榮則認為是菊科植物單葉佩蘭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見葉國榮等:攀倒甑的本草考證,中藥材,2002;25(3):200-201。)事實上,《圖經》此條圖文皆簡略,各家考證說理皆不充分,攀倒甑究系何物,尚需研究。
  2. 酸桶筍見《救荒本草》:「生密縣韶華山山澗邊。初發筍葉,其後分生莖叉,科苗高四五尺,莖稈似水葒莖,而紅赤色,其葉似白槿葉而澀,又似山格刺菜葉亦澀,紋脈亦粗。味甘微酸。」因《救荒》所載植物皆作者親自觀察所得,且圖例準確,(圖2)其為蓼科植物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無疑。
    圖1、越州虎杖
    圖2、《救荒》虎杖
  3. 《滇南本草》有斑庄根,《圖考》卷20將其引在黃藥子第三圖之下,結合對《本草綱目》黃藥子名實的討論,吳其濬云:「李時珍所謂黃藥,即今之酸杆,滇謂之斑庄根。」今《滇南本草》的整理者將此物確定為虎杖是正確的。
  4. 《本草綱目》卷18草部蔓草類有黃藥子,其正品當為薯蕷科植物黃獨Dioscorea bulbifera L.,但《綱目》黃藥子條下卻說「今處處人栽之,其莖高二三尺,柔而有節,似藤實非藤也。葉大如拳,長三寸許,亦不似桑。其根長者尺許,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色者,肉色頗似羊蹄根,人皆搗其根入染藍缸中,云易變色也。」此即《植物名實圖考》卷20之黃藥子之第三圖,實為蓼科虎杖。按李時珍恐怕并不真正認識虎杖,在卷16草部隰草類虎杖條下李先釋其名「杖言其莖,虎言其斑也」,此言正確,但對虎杖植物的描述卻說:「其莖似葒蓼,其葉圓似杏,其枝黃似柳,其花狀似菊,色似桃花。」這分明是將郭璞、蘇頌、寇宗奭三人的話剪裁拼湊而成。至於「花狀似菊,色似桃花」云云,以及《綱目》虎杖藥圖比照《圖經》「汾州虎杖」繪成,皆暴露了李時珍的無知,其將虎杖錯認成是黃藥子,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宜其為吳其濬所批評。
  5. 《草木便方》有酸湯梗,歌訣云:「酸湯梗酸祛風毒,陰疳楊梅敷洗塗。惡毒腐爛除痔瘻,風濕丹熱自消除。」《天寶本草》有酸通,歌訣云:「酸通宜名雄黃連,脾胃濕熱螬氣連。能療週身筋骨痛,手足拘攣皆可痊。」兩書整理者皆將之考訂為蓼科虎杖,正確。

【道地沿革】

虎杖廣泛分佈于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自治區,道地性不明顯,其中在古代本草中有明確藥用產出記載者有浙江(據《圖經》「越州虎杖」藥圖)、安徽(據《圖經》「滁州虎杖」藥圖)、四川(據《蜀本草》、《草木便方》、《天寶本草》)、河南(據《救荒本草》)、雲南(據《滇南本草》)等省,這些可以作為本品GAP基地建設的依據。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