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葛根、粉葛 |
---|
來源 | 玉叩齋 |
---|
今用葛根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的乾燥根,粉葛為豆科植物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乾燥根,前者習稱「野葛」,後者習稱「粉葛」。野葛在全國廣泛分佈,主產於湖南、河南、廣東、浙江、四川;甘葛藤多係栽培, 主產廣西、廣東等地,四川、雲南亦有產出。
本草研究認為:藥用葛根主要來源於豆科Pueraria屬植物,歷代文獻一直以Pueraria lobata為正品,至於Pueraria thomsonii主要作葛粉食用,雖亦可用作葛根,但認為質量不及前者,據2005版《中國藥典》規定,Pueraria lobata已成為藥用葛根的唯一來源,則Pueraria thomsonii除食用外,最終將失去藥用地位。葛根沒有明顯的道地性可言,各地可根據產地適宜進行栽培。
【品種考訂】
葛在上古是一種經濟作物,《詩經》屢以葛為比興,如言「彼采葛兮」,「旄丘之葛兮」,「糾糾葛屨」等,葛的纖維可以紡布,根葉則供食用,《周書》云:「葛,小人得其葉以為羹,君子得其材以為絺綌,以為君子朝廷夏服。」《周禮》地官有掌葛:「掌以時征絺綌之材于山農」,《詩﹒周南﹒葛覃》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皆未言葛是家種還是野生。《詩﹒唐風﹒葛生》云「葛生蒙楚,蘝蔓于野」,《說苑》卷8引詩亦云:「綿綿之葛,在于曠野。良工得之,以為絺綌。良工不得,枯死於野。」可見葛似以野生為主,另據《越絕書》言:「勾踐種葛,使越女織治葛布,獻于夫差。」則知當時吳越之地也有家種,但漢以後隨著棉麻纖維作物和稻麥糧食作物栽培技術的成熟,葛的價值漸漸降低,故《齊民要術》以降,各種農書幾乎都沒有專門記載葛的栽植。
葛主要以根入藥,《本草經》列中品,歷代所用種類複雜,大致都是豆科Pueraria屬植物,陶弘景已經注意到葛根食用與藥用品種的不同,《集注》云:「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當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干之,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熱。其花并小豆花干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南康、廬陵間最勝,多肉而少筋,甘美,但為藥用之,不及此間爾。」雖無植物特徵的記載,但大意說江西南康、廬陵所出葛根,味甘美宜于食用,「此間」當指陶弘景所在的茅山,入藥佳而食用非宜。按野葛Pueraria lobata根中黃酮類物質含量可達12%,有豆腥氣,滋味不佳,而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根中黃酮類物質遠較野葛低,一般在2%左右,至於食用葛Pueraria edulis Pamp.,含量更可低至1%。因此,藥用葛根的確應該以Pueraria lobata為主流。《本草圖經》描述葛根:「今處處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長一二丈,紫色,葉頗似楸葉而青,七月著花似豌豆花,不結實。根形大如手臂,紫黑色,五月五日午時采根,曝干。以入土深者為佳,今人多以作粉食之,甚益人,下品有葛粉條,即謂此也。」這段文字誤說葛「不結實」,已被《綱目》批評,但從其餘描述來看,與今之Pueraria屬植物基本類似,《證類》繪成州葛根、海州葛根藥圖,其中成州葛根為單葉,與Pueraria屬三小葉明顯不同,而海州葛根,具三小葉,且莢果明顯,具塊根,其為Pueraria屬固然沒有問題,但是否Pueraria lobata,則不一定。
李時珍指出葛品種野生、家種的不同,《本草綱目》卷18云:「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絺綌,其根外紫內白,長者七八尺,其葉有三尖,如楓葉而長,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纍纍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其子綠色,扁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豆腥氣,八九月采之,《本經》所謂葛谷是也。唐蘇恭亦言葛谷是實,而宋蘇頌謂葛花不結實,誤矣。」按其描述則是Pueraria lobata,此外《救荒本草》所繪葛根藥圖也似為此種。(圖1)《植物名實圖考》也說葛「有種生、野生二種」,所圖兩幅葛圖,一似Pueraria lobata,另一則似Pueraria thomsonii。(圖2、圖3)關於葛根尚有三點需要討論。
(1)粉葛與葛粉
古代野葛Pueraria lobata與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雖皆可作葛根用,但多數文獻都認為家種不及野生,專以野葛為葛根的正品,偶然要求用甘葛藤時,處方稱「粉葛」以示區別,如《仁齋直指》卷17枇杷葉散用粉葛一錢,有註釋云「家種者佳」。
葛根可製作為葛粉,一般以粉性強的甘葛藤為優,《本草衍義》載葛粉作法:「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先煎湯使沸,後擘成塊下湯中,良久,色如膠,其體甚韌,以蜜湯中拌食之,擦少生薑尤佳。大治中熱,酒渴疾。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彼之人又切入煮茶中以待賓,但甘而無益。」葛粉雖亦可入藥,《開寶》載其功效,但更多則是作為食物,白居易《招韜光禪師》詩句:「白屋炊香飯,葷膻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遵生八箋》載有葛粉的食療價值:「開胃,止煩渴。」
《中國藥典》2005年版正式將葛根的來源規定為野葛而排斥甘葛藤,無論從文獻還是現代成分研究來看,應該是合理的,今後如果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不能在成分、藥效方面有新發現,極有可能從藥材市場淘汰,至於食用價值,或許可以進一步開發。(2)野葛與冶葛
近代植物學家將Pueraria lobata的中文名確定為「野葛」似有未妥,「野葛」或稱「冶葛」一直被視為毒草的代名詞,如《淮南子﹒說林訓》「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則愈和」,高誘註:「和堇,野葛,毒藥。」《論衡﹒言毒》云:「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協懣,頗多殺人。」《周易參同契》云:「冶葛、巴豆一兩入喉,雖周文兆蓍,孔子占卦,扁鵲操針,巫咸叩鼓,安能蘇之。」據《本草經》野葛為鉤吻的別名,是草木中毒性最大者,《吳普本草》謂:「秦鉤吻,一名毒根,一名野葛。神農辛,雷公有毒,殺人。生南越山,或益州。葉如葛,赤莖,大如箭,方根黃色。或生會稽東冶,正月采。」按如所說,這種鉤吻因葉似葛而得名野葛。
復考《夢溪筆談》云:「予嘗令人剜取一株觀之,其草蔓生如葛,其藤色赤,節粗似鶴膝,葉圓有尖,如杏葉而光厚,似柿葉,三葉為一枝,如菉豆之類,葉生節間,皆相對,花黃細,戢戢然一如茴香花,生於節葉之間。《酉陽雜俎》言花似梔子,稍大,謬說也。根皮亦赤。閩人呼為鉤莽,亦謂之野葛,嶺南人謂之胡蔓,俗謂斷腸草。」根據所說,這種葉似葛葉的野葛鉤吻當為漆樹科植物野葛Toxicodendron radicans (L.) O. Kuntze ssp. Hispidum (Engl.) Gillis,該植物為攀援狀灌木,所含毒素主要引起皮膚粘膜反應,嚴重者也可致命。
至於沈括說:「(野葛)至毒之物,不入藥用,恐本草所出,別是一物,非此鉤吻也。予見《千金》、《外臺秘要》藥方中時有用野葛者,特宜仔細,不可取其名而用。」則不正確,仔細分析《千金》所有提到野葛的處方,皆與豆科葛根無關,而《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藥將野葛專用於鬼疰尸疰、墮胎、中蠱,其非葛根也必。
因此將Pueraria lobata稱為「葛」或「葛藤」較宜,方不與有毒的「野葛」混淆。
(3)甘葛與苦葛
《滇南本草》葛根條云:「味甜者甘葛,味苦者苦葛。」清《貴州通志》卷15記南籠府物產有粉葛云:「粉葛,蔓延遍野,根可漉粉,花可解酲,有甘苦二種。」《滇南本草》整理者將這種甘葛訂為食用葛Pueraria edulis,而以苦葛為雲南葛藤Pueraria peduncularis Grah.,可備一說。
【道地沿革】
《本草經》雖謂葛根「生汶山川谷」,而事實上Pueraria屬植物,無論家種、野生資源分佈甚廣,道地性不強,《新唐書﹒地理志》土貢葛粉的州郡有越州會稽郡、婺州東陽郡、信州、眉州通義郡、劍州普安郡、龍州應靈郡,《本草圖經》提到「今處處有,江浙尤多」,《品彙精要》以江浙、南康、廬陵為道地,《植物名實圖考》說:「葛有家園種植者,亦有野生者」,又說「今則嶺南重之,吳越亦尠,無論燕豫、江西、湖廣,皆產葛。」《花鏡》云:「惟廣中出者為最。」總之,葛根沒有明顯的道地性可言,各地可根據產地適宜進行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