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金银花、忍冬籐、山银花 |
---|
来源 | 玉叩斋 |
---|
今用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忍冬藤为此植物的干燥茎枝,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或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 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金银花野生与栽培均有,主产于河南密县、温县、博爱、沁阳、登封、巩县、荥阳、武陟、孟县,称“怀银花”,又名“淮银花”,产山东平邑、费县、苍山、沂水、蒙阴等地者称“东银花”或“济银花”,尤以河南密县产者为道地,商品特称“密银花”。此外,安徽、江苏、山西、陕西、浙江、江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地亦有产出。忍冬藤使用较少,其产出情况同金银花。《中国药典》2005版将原作为金银花入药的红腺忍冬、华南忍冬从金银花条分离出来,新增灰毡毛忍冬,共同作为“山银花”的原植物,山银花全国各地多有栽培或野生,以栽培为大宗,无明显的道地性。
本草研究认为:忍冬的药用部位直到宋代仍以藤茎苗叶为主,当时方书所称金银花主要指其茎叶而非花蕾,忍冬以花入药始于宋,盛于清,金银花兴盛的原因恐与当时讲究用其花蕾入茶饮用有关。古用金银花主要来源于忍冬科Lonicera属植物,今用Lonicera japonica的正品地位当与此品种在河南一带的广泛分布和规模化种植,尤其是与宋代以来对此间金银花的重视有关。各个品种的山银花一直是金银花的来源之一,但从2005版《药典》的导向来看,今后这些山银花若不能在成分、药效方面有新发现,极可能从药材市场淘汰,故不建议大规模种植。
【品种考订】金银花古称忍冬,载见《名医别录》,陶弘景云:“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至于金银花之名,初见于《苏沈良方》,其治痈疽方用忍冬嫩苗、甘草两物,方后有注释云:“予在江西,有医僧鉴清,善治背疽,得其方,用老翁须,余颇神秘之。后十年,过金陵,闻医王琪亦善治疡,其方用水杨藤,求得观之,乃老翁须也。又数年,友人王子渊自言得神方,尝活数人,方用大薜荔。又过历阳,杜医者治疡,尝以二万钱活一人,用千金藤。过宣州宁国尉王子驳传一方,用金银花。海州士人刘纯臣传一方,用金钗股。此数君皆自神其术,求其草视之,盖一物也。余以本草考之,乃忍冬也。”又述忍冬形态及诸别名的由来云:“忍冬叶尖茎圆,生茎叶皆有毛,田野篱落处处有之。两叶对生,春夏新叶稍尖而色嫩绿柔薄,秋即坚厚色深而圆,得霜则叶卷而色紫,经冬不凋。四月开花,极芬芳可爱,似茉莉、瑞香,初色白,数日变黄,每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花开曳蕊数茎如丝,故一名老翁须、一名金钗股。冬间叶圆厚似薜荔,故一名大薜荔。可移根庭槛间,以备急。”又《医说》引《夷坚己志》云:“崇宁间,苏州天平山白云寺五僧行山间,得蕈一丛,甚大,摘而煮食之,至夜发吐,三人急采鸳鸯草生啖,遂愈。二人不甚肯啖,吐至死。此草藤蔓而生,对开黄白花,傍水依山处皆有之,治痈疽肿毒尤妙,或服或傅皆可,今人谓之金银花,又曰老翁须,本草名为忍冬。”参考《新修本草》对忍冬的形态描述:“此草藤生,绕覆草木上,苗茎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茎有毛,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乃知诸家所说忍冬或金银花皆是忍冬科Lonicera属植物。
忍冬古用藤茎,故《别录》谓十二月采,《证类》引《肘后方》治飞尸、尸注,用忍冬茎叶,直至宋代,虽有金银花之名,但使用花者不多。前举《苏沈良方》、《医说》,其实际使用者仍然是忍冬的藤茎或全草,此外如《履巉岩本草》卷下也提到金银花之名,而该条正名则称“鹭鸶藤”,又《集验背疽方》治乳痈发背神方,单用金银花一味,但方后却注明“采叶研为滓”,由此知当时方书称“金银花”乃是形容其植物特征,而不专以花入药。《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10忍冬丸方,用忍冬草一味,始正式提到:“根茎花叶皆可用。一名老翁须,一名蜜啜花,一名金银花。”明代《救荒本草》首次以“金银花”为忍冬的正名,其文云:“金银花,本草名忍冬,一名鹭鸶藤、一名左缠藤、一名金钗股,又名老翁须,亦名忍冬藤。旧不载所出州土,今辉县山野中亦有之。其藤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草。附树延蔓而生,茎微紫色,对节生叶,叶似薜荔叶而青,又似水茶臼叶,头微团而软,背颇涩,又似黑豆叶而大,开花五出,微香,蒂带红色,花初开白色,经一二日则色黄,故名金银花。本草中不言善治痈疽发背,近代名人用之奇效。味甘,性温,无毒。”此后的《滇南本草》则分别描述了金银花与忍冬藤的功效,其略云:“金银花,味苦性寒,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瘤,瘰疠。藤,能宽中下气,消痰,祛风热,清咽喉热痛。”
明代《品汇精要》、《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等尚说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大约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重花而贱藤,代表性言论如《得配本草》(乾隆二十六年,1761)云:“藤叶皆可用,花尤佳。”《本草求真》(乾隆三十四年,1769)云:“花与叶同功,其花尤妙。”究其原因,恐与当时讲究饮用金银花茶和制作金银花露有关,《本草求真》金银花条提到:“江南地方,以此代茶。”《植物名实图考》云:“吴中暑月,以花入茶饮之,茶肆以新贩到金银花为贵,皆中州产也。”金银花露的制作见于《本草纲目拾遗》:“金银露,乃忍冬藤花蒸取,鲜花蒸者香,干花者少逊,气芬郁而味甘,能开胃宽中,解毒消火,暑月以之代茶,饲小儿无疮毒,尤能散暑。”
【道地沿革】忍冬各地皆有出产,品种不一,《增订伪药条辨》曾将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分别冠以地名以资区别,曹云:“金银花,产河南淮庆者为淮密,色黄白,软糯而净,朵粗长,有细毛者为最佳。禹州产者曰禹密,花朵较小,无细毛,易于变色,亦佳。济南产者为济银,色深黄,朵碎者次。亳州出者朵小性梗,更次。湖北、广东出者,色深黄,梗朵屑重,气味俱浊,不堪入药。”应该肯定,这些金银花大多都为忍冬科Lonicera属植物,而Lonicera japonica正品地位的获得,颇与此品种在河南一带的广泛分布和种植,尤其是宋代以来对此间金银花的重视有关。《曲洧旧闻》卷3云:“郑、许田野间二三月有一种花,蔓生,其香清远,马上闻之,颇似木犀,花色白,土人呼为鹭鸶花,取其形似也。亦谓五里香。”按其所说,即是金银花,郑许皆在河南。《救荒本草》说“今辉县山野中亦有之”,并有附图,《植物名实图考》亦说“皆中州产”。
显然,金银花以河南为道地产区应无疑问,至于2005版《中国药典》新分化品种“山银花”,在古代其实也是金银花的来源之一,但从《药典》的导向来看,今后这些山银花若不能在成分、药效方面有新发现,极可能从药材市场淘汰,故不建议大规模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