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标题麦门冬
来源玉叩斋
【内容】

今用麦门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干燥块根。麦冬主产于浙江杭州、余姚、浒山、块墩、萧山,四川绵阳、三台,江苏无锡、镇江等地。此外广西、贵州、云南、安徽、湖北、福建等省区亦有产出。以栽培品为主,浙江产者为浙麦冬或称杭麦冬,是有名的“浙八味”之一;四川产者为川麦冬。一般以浙江、四川所出产为道地。

本草研究认为:麦门冬古代本草多有记载,主要来源于百合科沿阶草属(Ophiopogon)及土麦冬属(Liriope)植物,今用正品Ophiopogon japonicus恐与栽培习惯有关,浙江、四川皆可作为本品的道地产区,相对来说,浙江杭州一带栽培较为悠久。

【品种考订】

《本草经》既有天门冬,又有麦门冬,谢灵运《山居赋》“二冬并称而殊性,三建异形而同出”,二冬即谓天、麦门冬。《别录》《吴普》记麦冬别名甚多,《别录》云:“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吴普》言:“一名马韭,一名虋火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药,一名仆垒,一名随脂。”

因麦门冬别名甚多,故古人注释偶有误说者,兹加辨正。1、《尔雅》“蘠蘼,虋冬”,郭璞注:“《本草经》曰,虋冬一名满冬,今作门,俗作耳。”因《尔雅》天门冬别有专名“颠蕀”,而麦门冬则无,故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宋罗愿《尔雅翼》等皆在“虋冬”条下谈麦门冬,暗示虋冬即是麦门冬。据郝懿行《尔雅义疏》此“虋冬”实指蔷薇,与天、麦门冬无关,其说甚是。2、《本草纲目》麦门冬条释名云:“麦须曰虋,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虋冬。”而同书天门冬条李时珍却说:“草之茂者为虋,俗作门,此草蔓茂而功同麦门冬,故曰天门冬。”两条皆释“虋”字,居然前后矛盾如此,而事实上,时珍两说皆误,《尔雅》云:“虋,赤苗也。芑,白苗也。”郭注:“虋,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粟。皆好谷也。”《说文》略同,可见“虋”字本义,既无关于麦须,亦无关于茂盛。3、孙星衍辑《本草经》麦门冬条据《吴普》有“忍冬、忍陵、仆垒”诸别名,遂谓《说文》“荵,荵冬草”,《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是多仆累”,皆是麦门冬,《山海经》之“仆累”尚待考证,而《说文》之“荵冬草”则为忍冬,今呼金银花者,绝非麦门冬。

从名称来看,本品必是因为似麦而得名者,汉王符《潜夫论﹒思贤》云:“(治疾)当得麦门冬,反得烝穬麦”,穬麦见《别录》,据《齐民要术》说即大麦一类,今人以裸麦 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当之,王符的意思是说以蒸熟的穬麦粒冒充麦门冬的块根,言其相似也,故《集注》云:“冬月作实如青珠,根似穬麦,故谓麦门冬,以肥大者为好。”麦门冬叶与韭相似,故别名多从韭来,《别录》云:“叶如韭,冬夏长生。”《吴普》亦云:“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采无时,实青黄。”综上记载,古代麦门冬应该是百合科Ophiopogon属或Liriope属植物,若一定要将之确定为Ophiopogon属,证据尚不够充分。

唐代开始麦冬被分大小两种,《本草拾遗》云:“出江宁者小润,出新安者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宋代依然如此,《图经》云“今所在有之,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似穬麦颗,故名麦门冬。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如珠。江南出者,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种,功能相似,或云吴地尤胜。”有文献考证《证类》所图“睦州麦门冬”似为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而“随州麦门冬”花直立,花柄向上,块根较少,似为山麦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之类。事实上,因Ophiopogon属与Liriope属之间差异较小,而古人的描述本来就简略,更兼习惯于因袭前代记述,就连以观察仔细著称的《救荒本草》,其麦门冬条图文也只能大致推断为产于河南的野生品种,或许是Ophiopogon属植物。

图1、《图考》麦门冬
但明代《本草纲目》的一条记载为麦门冬品种推定提供了一条线索,李云:“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种莳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于黑壤肥沙地栽之。毎年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粪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晒收之其子亦可种但成迟尔。浙中来者甚良。其叶似韭而多纵文,且坚韧为异。”野生品种或有混淆,而栽培品一般而言变易较少,时珍说“浙中来者甚良”,这应该就是今天的正品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关于麦门冬品种混乱问题,吴其濬论述最确,《植物名实图考》卷11云:“处处有之,蜀中种以为业,《本草拾遗》云大小三种,今所用者大小二种。其余似麦冬者,尚有数种,医书不具其状,皆入草药。”所图麦门冬应即今用正品。(图1)

【道地沿革】

《别录》虽载麦门冬产地“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间久废处”,而又记秦、齐、楚、越诸异名,则知此物当时各地皆有分布。

唐宋时期江南应是麦门冬的主要产区,产地由江苏逐渐向浙江转移。《本草拾遗》提到江宁(江苏南京)、新安(安徽歙县)产麦门冬,《图经》说“或云吴地者尤胜”,《证类》绘睦州麦门冬药图,睦州为今浙江建德。杭州正式成为麦门冬的道地产区,可能与宋室南渡有关,《乾道临安志》卷2、《咸淳临安志》卷58物产类药物条下,吴自牧《梦梁录》卷18记临安(浙江杭州)产出药品皆有麦门冬,而成书于南宋嘉定13年(1220)的杭州地方本草《履巉岩本草》卷上载有麦门冬,郑金生先生据药图推测为Ophiopogon japonicus。至明代,《纲目》亦云:“浙中来者甚良”。

清代四川产量亦大,渐渐成为麦冬的另一主产区,《图考》说“蜀中种以为业”,清同治十一年《绵州志》记载:“麦冬,绵州城内外皆产,大者长寸许为拣冬,中色白力较薄,小者为米冬,长三、四分,中有油润,功效最大。”《三台县志》亦载:“清嘉庆十九年,已在园河白衣庵广为种植。”故《药物出产辨》说“产四川棉州者俗名瓜黄,产浙江杭州名苏冬。”民国29年(1940)陕西西京市(西安市)国药商业同业公会《药材行规》之麦门冬条亦载产地为“川陕江浙”。

除江浙、四川外,《千金翼方﹒药出州土》记华州(陕西华阴)出麦门冬;《证类》绘“随州麦门冬”,随州即今湖北随县;《救荒本草》说河南辉县山野中亦有;《图考》还提到“滇有小园,护阶除者,皆麦门冬也。”以上因品种未确,不宜作为今用正品麦冬的道地依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