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標題麥門冬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麥門冬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乾燥塊根。麥冬主產於浙江杭州、余姚、滸山、塊墩、蕭山,四川綿陽、三台,江蘇無錫、鎮江等地。此外廣西、貴州、雲南、安徽、湖北、福建等省區亦有產出。以栽培品為主,浙江產者為浙麥冬或稱杭麥冬,是有名的「浙八味」之一;四川產者為川麥冬。一般以浙江、四川所出產為道地。

本草研究認為:麥門冬古代本草多有記載,主要來源於百合科沿階草屬(Ophiopogon)及土麥冬屬(Liriope)植物,今用正品Ophiopogon japonicus恐與栽培習慣有關,浙江、四川皆可作為本品的道地產區,相對來說,浙江杭州一帶栽培較為悠久。

【品種考訂】

《本草經》既有天門冬,又有麥門冬,謝靈運《山居賦》「二冬並稱而殊性,三建異形而同出」,二冬即謂天、麥門冬。《別錄》《吳普》記麥冬別名甚多,《別錄》云:「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吳普》言:「一名馬韭,一名虋火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藥,一名仆壘,一名隨脂。」

因麥門冬別名甚多,故古人註釋偶有誤說者,茲加辨正。1、《爾雅》「蘠蘼,虋冬」,郭璞註:「《本草經》曰,虋冬一名滿冬,今作門,俗作耳。」因《爾雅》天門冬別有專名「顛蕀」,而麥門冬則無,故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爾雅音義》、宋羅愿《爾雅翼》等皆在「虋冬」條下談麥門冬,暗示虋冬即是麥門冬。據郝懿行《爾雅義疏》此「虋冬」實指薔薇,與天、麥門冬無關,其說甚是。2、《本草綱目》麥門冬條釋名云:「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其葉如韭,凌冬不凋,故謂之麥虋冬。」而同書天門冬條李時珍卻說:「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此草蔓茂而功同麥門冬,故曰天門冬。」兩條皆釋「虋」字,居然前後矛盾如此,而事實上,時珍兩說皆誤,《爾雅》云:「虋,赤苗也。芑,白苗也。」郭註:「虋,今之赤粱粟。芑,今之白粱粟。皆好穀也。」《說文》略同,可見「虋」字本義,既無關於麥須,亦無關於茂盛。3、孫星衍輯《本草經》麥門冬條據《吳普》有「忍冬、忍陵、仆壘」諸別名,遂謂《說文》「荵,荵冬草」,《山海經﹒中山經》「青要之山,是多仆累」,皆是麥門冬,《山海經》之「仆累」尚待考證,而《說文》之「荵冬草」則為忍冬,今呼金銀花者,絕非麥門冬。

從名稱來看,本品必是因為似麥而得名者,漢王符《潛夫論﹒思賢》云:「(治疾)當得麥門冬,反得烝穬麥」,穬麥見《別錄》,據《齊民要術》說即大麥一類,今人以裸麥 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 F.當之,王符的意思是說以蒸熟的穬麥粒冒充麥門冬的塊根,言其相似也,故《集注》云:「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穬麥,故謂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麥門冬葉與韭相似,故別名多從韭來,《別錄》云:「葉如韭,冬夏長生。」《吳普》亦云:「生山谷肥地,葉如韭,肥澤,叢生,采無時,實青黃。」綜上記載,古代麥門冬應該是百合科Ophiopogon屬或Liriope屬植物,若一定要將之確定為Ophiopogon屬,證據尚不夠充分。

唐代開始麥冬被分大小兩種,《本草拾遺》云:「出江寧者小潤,出新安者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葉,大小有三四種,功用相似,其子圓碧。」宋代依然如此,《圖經》云「今所在有之,葉青似莎草,長及尺餘,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鬚根,作連珠,形似穬麥顆,故名麥門冬。四月開淡紅花如紅蓼花,實碧而圓如珠。江南出者,葉大者苗如鹿蔥,小者如韭,大小有三四種,功能相似,或云吳地尤勝。」有文獻考證《證類》所圖「睦州麥門冬」似為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而「隨州麥門冬」花直立,花柄向上,塊根較少,似為山麥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 之類。事實上,因Ophiopogon屬與Liriope屬之間差異較小,而古人的描述本來就簡略,更兼習慣于因襲前代記述,就連以觀察仔細著稱的《救荒本草》,其麥門冬條圖文也只能大致推斷為產於河南的野生品種,或許是Ophiopogon屬植物。

圖1、《圖考》麥門冬
但明代《本草綱目》的一條記載為麥門冬品種推定提供了一條線索,李云:「古人惟用野生者,後世所用多是種蒔而成。其法,四月初采根,于黑壤肥沙地栽之。毎年六月、九月、十一月三次上糞及耘灌夏至前一日取根洗晒收之其子亦可種但成遲爾。浙中來者甚良。其葉似韭而多縱文,且堅韌為異。」野生品種或有混淆,而栽培品一般而言變易較少,時珍說「浙中來者甚良」,這應該就是今天的正品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

關於麥門冬品種混亂問題,吳其濬論述最確,《植物名實圖考》卷11云:「處處有之,蜀中種以為業,《本草拾遺》云大小三種,今所用者大小二種。其餘似麥冬者,尚有數種,醫書不具其狀,皆入草藥。」所圖麥門冬應即今用正品。(圖1)

【道地沿革】

《別錄》雖載麥門冬產地「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而又記秦、齊、楚、越諸異名,則知此物當時各地皆有分佈。

唐宋時期江南應是麥門冬的主要產區,產地由江蘇逐漸向浙江轉移。《本草拾遺》提到江寧(江蘇南京)、新安(安徽歙縣)產麥門冬,《圖經》說「或云吳地者尤勝」,《證類》繪睦州麥門冬藥圖,睦州為今浙江建德。杭州正式成為麥門冬的道地產區,可能與宋室南渡有關,《乾道臨安志》卷2、《咸淳臨安志》卷58物產類藥物條下,吳自牧《夢梁錄》卷18記臨安(浙江杭州)產出藥品皆有麥門冬,而成書于南宋嘉定13年(1220)的杭州地方本草《履巉岩本草》卷上載有麥門冬,鄭金生先生據藥圖推測為Ophiopogon japonicus。至明代,《綱目》亦云:「浙中來者甚良」。

清代四川產量亦大,漸漸成為麥冬的另一主產區,《圖考》說「蜀中種以為業」,清同治十一年《綿州志》記載:「麥冬,綿州城內外皆產,大者長寸許為揀冬,中色白力較薄,小者為米冬,長三、四分,中有油潤,功效最大。」《三台縣誌》亦載:「清嘉慶十九年,已在園河白衣庵廣為種植。」故《藥物出產辨》說「產四川棉州者俗名瓜黃,產浙江杭州名蘇冬。」民國29年(1940)陝西西京市(西安市)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藥材行規》之麥門冬條亦載產地為「川陝江浙」。

除江浙、四川外,《千金翼方﹒藥出州土》記華州(陝西華陰)出麥門冬;《證類》繪「隨州麥門冬」,隨州即今湖北隨縣;《救荒本草》說河南輝縣山野中亦有;《圖考》還提到「滇有小園,護階除者,皆麥門冬也。」以上因品種未確,不宜作為今用正品麥冬的道地依據。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