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標題五味子、南五味子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五味子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的乾燥成熟果實,習稱 「北五味子」。南五味子為同屬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乾燥成熟果實。五味子主產於遼寧本溪、鳳城、桓仁、丹東,吉林樺甸、蛟河、柳河、臨江、撫松、通化,黑龍江阿城、寧安、虎林等地,河北、內蒙古等地亦有產出,習慣認為遼寧產者油性大,紫紅色,肉厚,氣味濃,質量最佳,故有「遼五味」之稱。南五味子產於陝西、湖北、山西、河南、雲南等省。

本草研究認為:古代藥用五味子包括木蘭科Schisandra屬多種植物,但一直以Schisandra chinensis為正宗,宋代即稱此種為「真北五味子」以與其他種相區別。明代開始出現「南五味」之名,而對其功用及品質優劣,本草醫家頗有爭議,直到最近的《中國藥典》,雖然從植物來源上將五味子分為兩條,但性味歸經與功效主治項完全沒有差別,這可能會導致南五味子最終淘汰出局。(北)五味子以遼寧所出為道地,南五味子從記載來看,以山西、陝西使用歷史較為悠久。

【品種考訂】

《爾雅》「菋,荎蕏」,郭璞註:「五味也,蔓生,子叢在莖頭。」五味子因具足五味而得名,《新修》謂:「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則五味具也。」《雷公炮炙論》云:「其味酸鹹苦辛甘全者真也。」五味配合五行,故道仙家服食多用之,《太平御覽》引《典朮》曰:「五味者,五行之精,其子有五味。淮南公、羨門子服五味十六年,入水不濡,入火不焦,日行萬里。」《抱朴子內篇﹒仙藥》亦說「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陶弘景言「道方亦須用」,《云笈七籖》服食方用者甚多,如守仙五子丸中五味為五子之一,王君河車方用五味子「主五臟」,南嶽眞人鄭披云傳授五行七味丸五味子為「金之精」。

古用五味子應該都是木蘭科Schisandra屬植物,或許是道教重視的緣故,兼有本草家身份的上清派道士陶弘景便特別強調五味子的品質,《集注》云:「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陶說高麗出者最優,《新修》謂「其葉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蘡子」,森立之《本草經考注》將之稱為「朝鮮五味子」,并詳細描述其形態:「朝鮮五味子今蕃殖在宮園,葉似杏,又似木天蓼而有皺紋。春每舊藤節間生芽,四五葉一所,攢生,花實與美南葛粗同,但其實球不圓而長,垂下一二寸,生青熟赤,日干,變黑色為異。」由產地及形態來看,應該是今之正品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除Schisandra chinensis外,同屬其他植物也作五味子用,此即蘇頌所說:「今有數種,大抵相似,而以味甘者為佳。」為了突出Schisandra chinensis的正宗地位,宋代方書中開始使用「北五味子」之名,如《婦人大全良方》、《仁齋直指》,最宜注意的是宋李迅撰《集驗背疽方》專門提到「真北五味子」,並有論云:「核如豬腎形,肉微黑,苦味重者是真。揀去枝杖,炒過,用核。如沙柑子核者,是土五味子,不堪用。」所謂「真北五味子」,乃是相對於「偽北五味子」或「南五味子」而言,這樣的名稱其實暗含有貶低南方所產五味子的意味,或至少提示在宋代「南五味子」不是佳品。

明代五味子正式被分為南北兩種,《本草蒙筌》云:「南北各有所長,藏留切勿相混。風寒咳嗽南五味為奇,虛損勞傷北五味最妙。」《本草綱目》云:「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入滋補藥必用北產者乃良。」所謂「北產者」應該是Schisandra chinensis,而「南產者」則是產於南方,包括Schisandra sphenanthera在內的Schisandra屬多種植物,未必一定是今用正品南五味子。

關於五味子之分南北,明清本草家大致有三種看法:(1)南北五味各有其用,如《本草蒙筌》謂「南北各有所長」,引文見上,《本草備要》、《本草從新》皆從其說。(2)功效不分南北,但以北產者為佳而已,如《本經逢原》「產遼東者佳」,《植物名實圖考》「以北產者良」,《本草求真》「北產黑紫者良」等。(3)專用北產,如陳士鐸《本草新編》云:「此藥有南北之分,必以北者為佳,南者不可用,古人以南北各有所長,誤也。」三說莫衷一是,迄于晚近,2000版《中國藥典》開始將南五味子從五味子條分化單列,但直至2005版,兩種五味子的性味歸經、功能與主治項皆無任何區別,均為:「酸、甘,溫。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勞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這樣做雖然看似滿足「一名一物」的要求,但就臨床應用而言,五味子的品種劃分變得毫無意義,長期發展南五味子將有可能淘汰出局。

【道地沿革】

《本草經》、《名醫別錄》記五味子產地「生齊山山谷及代郡」,品種不詳。

陶弘景乃將五味子按品質分為數等,《集注》云:「今第一出高麗,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翼州,味過酸,其核并似豬腎,又有建平者少肉,核形不相似,味苦,亦良。」其高麗所出當為今之Schisandra chinensis,而青州、翼州所出,當是同屬其他植物,至於建平所出,其地在今重慶巫山縣,據《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的實地調查,巫山用作五味子的植物主要為金山五味子Schisandra glaucescens Diels,可備一說。

《新修》云:「一出蒲州及藍田山中」,蒲州在今山西永濟縣,藍田在陝西,《千金翼方﹒藥出州土》稱華州、河中府出五味子,皆與《新修》記載相合。按唐末宋初,河中府(山西)所出的五味子似乎特別有名,《舊五代史﹒周書》記河東貢五味子,《宋史》亦如之,《開寶》云:「今河中府歲貢焉。」據《元丰九域志》其數量為五十斤。這種山西所出五味子是否Schisandra chinensis不得而知,考慮到Schisandra chinensis主要產於當時的遼朝以及後來金國的疆域,而宋遼(金)兩國雖有榷場互市,畢竟敵對時候居多,則河中所出恐怕也只是權宜代用之品,此亦如《本草圖經》所說:「今河南、陝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間亦有」,以及《證類》所圖虢州、越州、秦州五味子,皆是南五味子,屬於在不能覓得「真北五味子」時的替代品。

明清兩朝,北五味子的來源皆無困難,所用都以遼東者為上,《明一統志》記遼東出五味子,《清一統志》同,并補充說:「《盛京統志》:今奉錦二府及烏拉皆有之。」晚近《藥物出產辨》云:「產奉天、吉林兩省為最。」綜上,(北)五味子歷來以遼吉所出為優,而南五味子在多數時候只是北五味子的代用品,從現代《中國藥典》之導向來看,如果南五味子在化學成分、藥理研究不能顯示其不可替代之處的話,頗有可能淘汰,故不建議作更多的栽培學研究。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