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标题山药
来源玉叩斋
【内容】

今用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本品全国广为栽培,其中以河南新乡地区温县、武陟、沁阳、孟县、博爱所产者最优,为“四大怀药”之一,此外,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有产出。

本草研究认为:历代所用薯蓣或称山药,皆为薯蓣科Dioscorea属植物,今用正品Dioscorea opposita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明初河南怀庆已成为山药的道地产区,入药以栽培品为主。

【品种考订】

山药原名署预,一作署豫,或作薯蓣,始载于《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唐代宗名豫,避讳改名薯药,又因宋英宗讳曙,改为山药。据宋‧高似孙《剡录》引张师正《倦游杂录》云:“薯蓣,唐代宗名豫,改为药。英庙讳上一字,却呼蓣药。温公送薯蓣苗诗:客从魏都来,遗我山藷实。则曰山藷。王荆公王岐公和蔡枢密山药诗,则曰山药。黄鲁直和七兄山蓣汤诗,则曰山蓣。”或据《宣和书谱》王右军有“山药帖”,韦应物句“秋斋雨成滞,山药寒始华”,韩愈诗“僧还相访来,山药煮可掘”,遂谓薯蓣改称山药不源于避讳。其说不妥。按薯蓣别名甚多,《山海经﹒北山经》云:“景山,其草多藷藇。”郭璞注:“今江南单呼为藷。”《广雅》云:“玉延、藷藇,署预也。”见于本草,尚有诸署、山芋、土藷、修脆、儿草等名。“山药”与“山芋”一音之转,唐以前固然有此称呼,但毕竟少用,唐宋时因薯蓣名称太过复杂,更兼以避讳的缘故,称呼颇为不便,故宋元间逐渐统一以“山药”为本品的正名,此正如寇宗奭所感叹者:“山药,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预(当作豫),故改下一字为药,今人遂呼为山药。如此则尽失当日本名,虑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书之。”

《吴普》云:“署豫,一名诸署,秦楚名玉延,齐越名山羊(羊疑是芋之讹),郑赵名山羊。”《别录》作“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薯。”此所记者皆秦以前地名,证明山药的使用或药用历史在两千年以上,且分布广泛。《吴普》又描述形态云:“始生赤茎细蔓,五月华白,七月实青黄,八月熟落。根中白,皮黄类芋。”其说虽然简单,但订为薯蓣科Dioscorea属植物当无问题。

古用山药并非一种,《新修》云:“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一者青黑,味亦不美。”《证类》绘四幅薯蓣药图,显然都是Dioscorea属植物,但绝非同种,《本草图经》亦提到山药有数种,但苏颂对正品的描述则接近于今用之Dioscorea opposita,或日本薯蓣Dioscorea japonica Thunb.,苏云:“春生苗,蔓延篱援,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所谓“生实于叶间状如铃”者乃是零余子,系薯蓣的珠芽。有意思的是,苏颂专门说山药野生者优于家种:“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之。”据此或许可以认为宋代山药作为药物栽培尚不普遍。

图1、《救荒》山药图
图2、《救荒》野山药
明代《救荒本草》山药与野山药各自一条,山药条云:“春生苗,蔓延篱援,茎紫色,叶青,有三尖角,似千叶狗儿秧叶而光泽,开白花,结实如皂荚子大,其根皮色黪黄,中则白色,人家园圃种者肥大如手臂,味美。怀孟间产者入药最佳。”据其图文为薯蓣Dioscorea opposita的栽培品无疑。(图1)野山药条云:“生辉县太行山山野中。妥藤而生,其藤似葡萄条稍细,藤颇紫色,其叶似家山药叶而大,微尖,根比家山药极细瘦,甚硬,皮色微赤。味微甜,性温、平,无毒。”并云:“今人与本草草部下薯蓣同用。”在《中 国高等植物图鉴》、《新华本草纲要》等文献中,野山药被订为日本薯蓣Dioscorea japonica,但从植物分布及本书描述野山药的形态特征来看,《救荒》之野山药恐怕能只是薯蓣的野生种而已。(图2)

《纲目》对山药的描述更加具体:“五六月开花成穗,淡红色,结荚成簇,荚凡三棱合成,坚而无仁,其子别结一旁,似雷丸,大小不一。”尽管李时珍依然尊崇苏颂的意见说:“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者为良。”而事实上明代开始山药便以河南产者为优,《本草蒙筌》云:“南北州郡俱产,惟怀庆者良。”《本草原始》云:“今人多用怀庆者。”《植物名实图考》亦云:“生怀庆山中者白细坚实,入药用之。”显然关于明代怀山药家种野生情况,生活在河南的朱橚的记载远较李时珍可靠得多,由此证明,明代开始家种山药是药用主流。

需要注意的是,薯蓣在古文献中往往与同属植物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 或参薯Dioscorea alata L.相混淆,直到今天,参薯还是山药的主要伪乱品种来源之一。《南方草木状》卷上有甘藷云:“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藷,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圌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藷粮。”其原植物当为甘薯。《证类》引《异苑》云:“署预,野人谓之土藷,若欲掘取,嘿然则获,唱名便不可得。人有植之者,随所种之物而像之也。”所谓“随所种之物而像之”,此即《植物名实图考》所说:“江西、湖南有一种扁阔者,俗呼脚板薯,味淡。”又引《物类相感志》谓:“藷手植如手,锄锹等物植,随本物形状。”其原植物为参薯。

参薯在宋代完全被视同于山药,《图经》云:“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食之尤益人。大者一枚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单呼为藷,亦曰山藷。”《图经》又提到“四明(今浙江宁波)者佳”,而据《淳熙三山志》卷41云:“薯蓣,根如姜芋,土人单呼为诸,生于山间石罅者良。”《咸淳临安志》卷58云:“山药形如手掌者名佛手。”看来皆是Dioscorea alata而非正品薯蓣。

【道地沿革】

《本草经》谓:“薯蓣生嵩高山谷。”《范子计然》云:“诸藇本出三辅,白色者善。”《吴普》云:“或生临朐、钟山。”《集注》云:“今近道处处有,东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粮,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新修》认为蜀道者尤良。《本草图经》云:“以北都、四明者为佳。”如品种项所讨论者,以上所产薯蓣未必皆是今种,Dioscorea opposita成为药用正品,很可能与明代或稍早河南怀庆一带广泛栽种有关。至今山药仍以河南温县、武涉、沁阳、孟县、博爱所产者为道地。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