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標題太子參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太子參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的乾燥塊根。藥用太子參均為栽培品,主產於江蘇江寧、江浦、南京及福建、安徽、山東等省。

本草研究認為:太子參或稱孩兒參本指五加科人參之細小者,今用之石竹科植物孩兒參最初可能只是人參的偽品,但因療效明確,逐漸擺脫偽品地位而成為獨立品種,從產地沿革來看,江蘇當是太子參的最初栽培地。

【品種考訂】

太子參之名始見於《本草從新》,該書人參條下,太子參與參鬚、參蘆并列,吳儀洛云:「太子參,大補元氣,雖甚細如參條,短緊堅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本草從新》所稱太子參究竟是何品種,各家看法不一,《中藥大辭典》認為:「據《本草從新》、《綱目拾遺》、《飲片新參》等書,太子參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參之小者。」而《新華本草綱要》則謂「《本草從新》所述簡略,難以斷定是何品種。」

至於《本草綱目拾遺》所稱太子參,則為五加科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無疑。《拾遺》引《百草鏡》云:「太子參即遼參之小者,非別種也,乃蘇州參行從參包中揀出短小者,名此以售客。」趙學敏謂其「味甘苦,功同遼參。」又引張覲齋云:「稱太子參者,乃參中之全枝而小者,是參客巧取之名也。」換言之,趙學敏認為太子參即是小枝人參。

太子參別名孩兒參,但在明清本草中,孩兒參與《本草綱目拾遺》中的太子參一樣,仍然是正品人參的別稱。明張志聰《本經崇原》云:「人參,一名神草……其年發深久者,根結成人形,頭面四肢畢具,謂之孩兒參,故又有神草之名。」李時珍《本草綱目》人參條亦云:「其似人形者,謂之孩兒參,尤多贗偽。」以上兩說謂孩兒參是人參中如人形而質優者,而清凌奐《本草害利》人參條云:「太子參即孩兒參,功媲大參」,則言太子參或孩兒參是相對於大參(大枝人參)而細小者。

直至民國,本草文獻所稱太子參,仍多指五加科人參,如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云:「近人所謂白抄參、移山參、太子參,皆其類也。」另據謝宗萬先生調查:「解放後,在浙江杭州一帶藥店所售,確有以遼參(人參)之小者為太子參的。」文獻明確記載以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 et Hoffm.作為正品太子參來源,則是解放以後的事。

但是,石竹科太子參的藥用歷史,似應能追溯到清代,我們的推測基於以下理由:(1)前引《本草從新》有關太子參的論述,雖只寥寥數語,但亦可看出端睨。吳儀洛描述的太子參藥材特徵明顯不同于趙學敏諸家,吳云:「細如參條,而有蘆紋」。這是指其藥材細小而無分枝,且具有蘆頭,據此,則知吳所說太子參決非人參之細枝條(參須、參條皆不具蘆頭),亦非單枝的細小人參(一年生的人參根莖,其功效決不會如吳所說:「其力不下大參」,藥材亦不會「短緊堅實」),而應別是一品種。按照吳儀洛描述的藥材特徵,頗能與今用石竹科太子參藥材相吻合。

(2)托名葉桂所撰的《本草再新》記載太子參的功效:「治氣虛肺燥,補脾土,消水腫,化痰止渴。」其「消水腫、化痰」的功效明顯不同于五加科人參,而與石竹科太子參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及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相接近,因此,從功效來看,《本草再新》所謂的太子參亦有可能為石竹科植物。

(3)如上所述,在多數本草文獻中,太子參是人參藥材的商品規格之一,尤多指細枝遼參,其名為江浙藥商所取,并非原產地所用名稱,如趙學楷《百草鏡》云:「太子參乃蘇州參行從參包中揀出短小者,名此以售客。」尤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以來,凡提到太子參藥名的本草文獻,其作者莫不是江浙之人,如吳儀洛浙江海鹽人,葉桂江蘇吳縣人,趙學敏、趙學楷兄弟浙江錢塘人,凌奐浙江吳興人,曹炳章浙江鄞縣人,著《飲片新參》的王一仁,浙江新安人。這決非巧合,而江浙正是石竹科太子參的大宗產地,蘇州又是人參偽品的製作中心,如趙學敏云:「參價日昂貴,而各種偽品雜出,人亦日搜奇于窮岩荒壑,覓相似草根以代混,……珠兒參者,不知何根子所造。至於紅黨參,即紅蘿蔔草所造,白黨參未考,此皆蘇地好奇者所制,好奇之醫因而用之,走方者所以惑鄉人。」《綱目拾遺》雖未明言太子參亦出偽造,實不排除蘇地藥肆以石竹科太子參托名「遼參之小者」以牟暴利的可能。

謝宗萬先生在《中藥材品種論述》上冊中對中藥新興品種問題有一段精闢論述,移錄如後,應有助于我們對太子參品種沿革的理解,謝先生云:「中藥新興品種當其最初剛剛出現之時,很可能是冒傳統正品藥材之名而起的新異品種,但經過研究和一段時間的臨床實踐考驗,認為的確相當於或優于那種傳統的正品藥材,因而普遍被人們接受和公認,由於它在藥名上與那種傳統的中藥有著密切的聯繫,這樣,就成為中藥的新興品種了。」

綜上討論,太子參或孩兒參本是人參的別名,最初是將似人形的人參稱為「孩兒參」,如《本經逢原》、《本草綱目》等,清代開始,則將細枝人參稱作「太子參」或「孩兒參」,但當時已有藥商為利所驅,用當地所產石竹科植物太子參的根詐冒人參,以欺病者,而託言「太子參」。其後,由於該植物確具有部分類似人參的功效,遂逐漸擺脫偽品的地位,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新興中藥品種。

【道地沿革】

太子參是晚近興起的藥用品種,使用歷史相對較短,沒有明顯的道地優勢,相對而言,江蘇栽培歷史較長,另根據傳說,太子參因生長於明懿文太子(朱標)陵園而得名,太子墓在南京,即明東陵,此故事出現雖晚,但在封建時代,如無特殊原因,以「太子」二字命名藥物,一般不可能,故推測南京確係太子參藥材的原初產地。當然,在南方其他省區進行本品的GAP種植亦無不妥。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