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續斷 |
---|
來源 | 玉叩齋 |
---|
今用續斷為川續斷科植物川續斷Dipsacus asperoides C. Y. Cheng et T. M. Ai 的乾燥根。本品主產於重慶涪陵,湖北鶴峰,湖南桑植,貴州畢節等地,此外,雲南、陝西等省亦產。
本草研究認為:古代續斷多個科的十數種植物,明代開始今用川續斷成為藥用主要品種,在清代,川續斷始成為續斷的惟一正品來源,并延用至今。四川為續斷的道地產區,川產續斷的歷史至遲可追溯到宋代。因今用川續斷品種最早載于《滇南本草》,故雲南亦有條件成為本品的道地產區。
【品種考訂】
續斷在漢代為常用中藥,《五十二病方》《武威醫簡》中皆見使用,《急就章》亦有記載,從續斷的別名來看,《本草經》「一名龍豆」,《別錄》「一名槐」。又據《廣雅》:「褱,續斷」,王念孫疏證:「槐與褱同。」則漢魏時期所稱的續斷很可能是指一種豆科植物。
因功效得名藥物在不同時期,甚至同一時期不同地域品種有別,續斷因能治「金瘡、癰傷、折跌,續筋骨」得名,在《本草經集注》中至少提到5種植物都曾被作為續斷藥用,陶弘景云:案《桐君藥錄》云:續斷生蔓延,葉細、莖如荏,大根本,黃白有汁,七八月采根。今皆用莖葉,節節斷,皮黃皺,狀如雞腳者,又呼為桑上寄生,恐皆非真。時人又有接骨樹,高丈餘許,葉似蒴藋,皮主療金瘡,有此接骨名,疑或是。而廣州又有一藤名續斷,一名諾藤,斷其莖,器承其汁飲之,療虛損絕傷,用沐頭,又長髮。折枝插地即生,恐此又相類。李云是虎薊,與此大乖,而虎薊亦自療血爾。
《桐君藥錄》中「葉細莖如荏」的續斷或許與「荏(白蘇)」一樣,是唇形科植物,「李(當之)云是虎薊」,則為菊科Cephalanoplos屬,或Cirsium屬,或Carduus屬植物,至於「呼為桑上寄生」的續斷,在桑上寄生條,《集注》亦云:「今處處皆有,以出彭城為勝。俗人呼皆為續斷用之。」應該是指桑寄生科的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 Nakai之類,陶弘景顯然不以這3種續斷為正品。陶弘景認為是正品的續斷為小喬木,按其描述似為《新修》木部下品新附的接骨木,蘇敬云:「接骨木,葉如陸英,花亦相似。但作樹高一、二丈許,木輕虛無心。斫枝插便生,人家亦有之。一名木蒴藋,所在皆有之。」《圖經》:「花葉都類蒴藋、陸英、水芹輩,故一名木蒴藋。」《綱目》:「接骨以功而名,別名續骨木。」 據此,陶弘景所稱的這種續斷實為忍冬科的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Hance.。陶弘景還提到出自廣州的藤本續斷,這種植物直到清代仍有記載,李調元《南越筆記》卷14記嶺南藤類云:「嶺南藤有數百種,……有涼口藤,狀若葛,葉如枸杞,去地丈餘,絕之更生,中含清水,渴者斷取飲之甚美,沐發令長。一名斷續藤,常飛越數樹以相繞。」李調元描述的這種斷續藤,其莖中有水、絕之更生、沐發令長等情況,與陶氏所說「廣州有藤名續斷」完全一致,可證為一物。又考李珣《海藥本草》含水藤條引《交州記》云:「生嶺南及諸海山谷,狀若葛,葉似枸杞,多在路,行人乏水處,便吃此藤,故以為名。」《綱目拾遺》買麻藤條引《粵志》云:「買麻藤,其莖中多水,渴者斷而飲之,滿腹已,余水尚淋漓半日。」由此證明,陶弘景所稱一名諾藤的藤本續斷實為買麻藤科植物買麻藤Gnetum montanum Markgr.。
在《集注》記載的5種續斷中,接骨木續斷、諾藤續斷被陶弘景認為是正品,但均不同于今天習見的續斷品種,而且從藥用部位上看,亦非漢代續斷。考《五十二病方》第17行「傷者以續斷根一把」,可知續斷古以根入藥,而陶弘景所稱續斷,其入藥部分分別為莖葉、皮或莖中水,故《集注》提到的5種續斷皆屬混淆品。不僅陶弘景不能確定續斷的植物來源,唐宋時期續斷品種依然混亂,《新修》云:「謹按此藥,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是。葉似苧而莖方,根如大薊,黃白色。」 據謝宗萬考證:「蘇敬《唐本草》及蘇頌《本草圖經》所謂葉似苧麻而莖方,開紅白色似益母花的續斷,相當於現時唇形科的糙蘇Phlomis umbrosa Turcz.。」這一植物或許就是前面提到的《桐君藥錄》中的續斷。這種糙蘇續斷在宋代文獻種亦見提及,《急就章》宋王應麟補注云:「本草續斷一名屬折,葉似苧莖方,兩葉對,花紅白,根如大薊。」此亦指《新修》所用唇形科糙蘇。至於《證類》所附絳州續斷藥圖亦是糙蘇一類。
據《外臺秘要》云:「治淋取生續斷絞取汁服之,馬薊根是。」(《證類本草》續斷條引)顯然與李當之說的「虎薊」一樣,為菊科植物。這種菊科續斷在宋代似乎是藥用的主流,《日華子》:「續斷,又名大薊、山牛蒡。」 《圖經》引《范汪方》:「續斷即是馬薊,與小薊葉相似,但大于小薊耳。葉似蒡翁菜而厚,兩邊有刺,其花紫色,與今越州所圖者相類。」再考《證類》所附越州續斷藥圖,基本可以肯定為菊科大薊Cirsium japonicum DC.。
清代本草有藥圖者甚少,但《植物名實圖考》(圖1)、光緒間張秉成《本草便讀》及張紹棠味古齋本《本草綱目》,均將續斷繪作川續斷(D. asperoides),黃宮繡《本草求真》更有川續斷的藥材圖,這充分表明,清代川續斷已成為續斷的惟一正品來源。
【道地沿革】
據《本草經》記載「續斷生常山山谷」常山即恆山,《漢書﹒地理志》:「有常山郡。」張晏註:「恆山在西,避文帝諱。」這是關於續斷產地的最早文獻資料。如前所述,由晉至唐,續斷品種極其混亂,不同品種,其產地各異,因與今用續斷品種不同,暫不討論。
宋代《本草圖經》介紹續斷的產地:「續斷生常山山谷,今陝西、河中、興元府、舒、越、晉州亦有之。」鄭樵《通志》則將續斷分為南北兩種:「續斷曰龍豆、曰屬折、曰接骨、曰南草、曰槐、曰大薊、曰馬薊,蜀本圖經云,莖方葉似苧,花似益母,根如大薊,此北續斷也。范汪云:即馬薊也,與小薊相似,葉如蒡翁菜,兩邊有刺、花紫,會稽者正爾,此南續斷也。」宋代北續斷,實指糙蘇;南續斷,主產會稽,為大薊。《綱目》等都提到「今用從川中來」,但事實上,川產續斷的歷史尚可追溯到宋代,理由有三:(1)《圖經》稱續斷藥材「市之貨者,亦有數種,少能辨其粗良,醫人用之,但以節節斷,皮黃皺者為真耳」。此疑即指川續斷。(2)李時珍云:「鄭樵《通志》謂范汪所說者乃南續斷,不知何據,蓋以別川續斷也。」(3)又《綱目》續斷髮明:「宋張叔潛秘書知劍州時,其閣下病血痢,一醫用平胃散一兩,人川續斷末二錢半,每服二錢,水煎服,即愈。紹興壬子,會稽時行痢疾,叔潛之子以方傳人,往往有驗,小兒痢服之效。」此條當係時珍轉引宋人筆記。由此證明,川產續斷的歷史至遲也可以追溯到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