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當歸 |
---|
來源 | 玉叩齋 |
---|
今用當歸為繖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乾燥根,各地皆為栽培品,主產於甘肅岷縣、武都、漳縣、成縣、兩當、舟曲、西和、渭源、文縣、甘谷等地,其中以岷縣所出量大質優,習稱「岷歸」。此外,雲南、陝西、四川、湖北亦有產出。
本草研究認為:藥用當歸一直以傘形科Angelica sinensis為主流,四川、陝西、甘肅在宋明之際已廣泛栽種,而以陝、甘所產最為道地。至於歷史上出現的「歷陽當歸」、「杜當歸」、「土當歸」等,皆為特殊時期或局部地區的代用品,非藥用主流。
【品種考訂】
當歸入藥始載于《本草經》,列中品。當歸古名「薜」,《爾雅》「薜,山蘄」,郭璞註:「廣雅曰:山蘄,當歸。當歸今似蘄而粗大。」至於當歸得名的緣由,陳承《本草別說》解釋云:「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即使氣血各有所歸,則可以于產後備急,于補虛速效,恐聖人立當歸之名,必因此出矣。」其說或非,當歸在古代恐怕也如蘼蕪、辟芷之類,是騷人詠嘆起興的香草之一,取思歸之意,如崔豹《古今注》云:「相招贈之以文無,文無亦名當歸也。」以當歸隱喻歸來,文獻屢見不鮮,《三國誌﹒吳志﹒太史慈傳》云:「曹公聞其名,遣慈書,以篋封之。發省無所道,但貯當歸。」《晉書﹒五行志》云:「魏明帝太和中,姜維歸蜀,失其母。魏人使其母手書呼維令反,并送當歸以譬之。維報書曰:良田百頃,不計一畝,但見遠志,無有當歸。」又《神僧傳》卷7一行條云:「(玄宗)嘗問國祚几何,有留難否。行曰:鑾輿有萬里之行,社稷終吉。帝驚問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進之曰:至萬里即開。帝一日發合視之,蓋當歸少許。及祿山亂駕幸成都,至萬里橋忽悟,未几果歸。」在這些故事中都以「當歸」寄寓回歸之意。
當歸得名既有所取譬,則各地皆有以類似香草稱作「當歸」者,《本草經集注》已揭示當時品種混亂情況:「今隴西叨陽黑水當歸,多肉少枝,氣香,名馬尾當歸,稍難得。西川北部當歸多根枝而細。歷陽所出,色白而氣味薄,呼為草當歸,闕少時乃用之,方家有云真當歸,正謂此,有好惡故也。」此處至少提到了三種當歸,有黑水所出馬尾當歸、西川北部當歸以及歷陽所出的草當歸,其中產於安徽的「歷陽當歸」雖在當時有「草當歸」、「真當歸」諸名,但陶弘景對其內在質量持懷疑態度,《本草經集注﹒序錄》專門說:「江東已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則全用歷陽當歸、錢塘三建,豈得相似。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故也。」《新修本草》也有類似的說法,而描述略詳:「當歸苗有二種,于內一種似大葉芎藭,一種似細葉芎藭,唯莖葉卑下于芎藭也。今出當州、宕州、翼州、松州,宕州最佳。細葉者名蠶頭當歸,大葉者名馬尾當歸,蠶頭者不如,此不復用,陶弘景稱歷陽者是蠶頭當歸也。」傘形科植物葉形多相似,故簡單的描述難于推斷品種,陶弘景與蘇敬所稱的當歸可能包括傘形科Angelica屬、Liguticum屬,乃至含精油的其他屬植物。
至於陶弘景、蘇敬所說的歷陽當歸,南朝《建康記》也說「建康出當歸,不堪用。」歷陽為今安徽省和縣,至今江蘇、安徽民間普遍稱紫花前胡為「土當歸」,因此,這種歷陽當歸頗可能就是今之紫花前胡Peucedanum decursivum(Miq.)Maxim.。
至遲在宋代,當歸在四川已有種蒔,《本草衍義》云:「新書《圖經》以謂當歸芹類也,在平地者名芹,生山中粗大者名當歸。若然,今川蜀皆以平地作畦種,尤肥好多脂肉,不以平地、山中為等差,但肥潤不枯燥者佳。今醫家用此一種為勝。」明代川陝當歸種植較多,《本草綱目》提到:「今陝、蜀、秦州、汶州諸州人多栽蒔為貨,以秦歸頭圓、尾多色紫,氣香肥潤者名馬尾歸,最勝他處。頭大、尾粗、色白、堅枯者為饞頭歸,止宜入發散藥爾。」此處所說的質量最佳的馬尾歸與今用品種一致。
除前面提到六朝時期因南北分治,主產於北地的當歸因來源困難而用安徽所出紫花前胡代替,稱「歷陽當歸」外,明《救荒本草》有杜當歸:「生密縣山野中,苗高一尺許,莖圓而有線楞,葉似山芹菜葉而硬,邊有細鋸齒刺,又似蒼朮葉而大,每三葉攢生一處,開黃花,根似前胡根,又似野胡蘿蔔根。其葉味甜。」在本品治病項下,朱橚云:「今人遇當歸缺,以此藥代之。」這種當歸的代用品,或許是傘形科植物變豆菜Sanicula chinensis Bge.,據謝宗萬先生《中藥材品種論述》中冊記載,此植物在貴州荔波、平塘即被稱為野當歸。
《本草綱目》卷13又有土當歸,集解項無內容,但在獨活條下李時珍有註釋說:「近時江湖中出一種土當歸,長尺許,白肉黑皮,氣亦芳香,如白芷氣,人也謂之水白芷,用充獨活。」結合所繪土當歸藥圖,其原植物當是五加科土當歸,或稱九眼獨活Aralia cordata Thunb.。此外,《植物名實圖考》《本草綱目拾遺》等書中的土當歸,情況比較複雜,陳重明、黃勝白先生《本草學》有專題討論,可以參看。【道地沿革】
甘肅自古為當歸的道地產區,《本草經》云:「當歸生隴西川谷」,《范子計然》亦云:「當歸出隴西,無枯者善。」《列仙傳》卷下也說隴西人山圖「服地黃、當歸、羌活、獨活、苦參散」。文獻所稱隴西一般為泛指,其地約在今甘肅定西市及其周邊。《吳普本草》提到當歸「或生羌胡地」,《梁書﹒諸夷傳》云:「天監四年,(宕昌國)王梁彌博來獻甘草、當歸。」宕昌即今甘肅定西市所轄的岷縣,至今仍是當歸的道地產區。
唐代當歸產地集中在甘肅、四川,其中劍南道所轄州縣出當歸者尤多,綜合《新修本草》《千金翼方》《通典》《唐六典》《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等的記載,劍南道之茂州、翼州、維州、松州、當州、悉州、靜州、柘州、恭州等9州皆土貢當歸。唐代劍南道所屬以成都為中心,涵蓋今四川省的大部,及雲南、貴州和甘肅文縣之一部分,這樣大範圍的當歸產出,或許與寇宗奭所說當歸在平原地區種植成功有關,當然也為宋代人說當歸「蜀中者為勝」(蘇頌語)埋下了伏筆,但至少在唐代,屬隴右道的宕州(今甘肅省宕昌縣)依然是當歸的道地產區,此即《新修》所言「宕州最勝」。
《本草圖經》除專門繪製文州當歸藥圖外,又提到:「今川蜀、陝西諸郡及江寧府、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為勝。」又四川省阿壩州黑水縣古名「當州」,據《太平寰宇記》卷81「以州土出當歸為名」,《輿地廣記》同。《蜀中廣記》卷64云:「當歸川蜀畦種,肥好多脂,不以平地山中為等差。」規模性的人工種植,應該是宋代蜀川當歸成為主流的原因。
《品彙精要》在當歸道地項下含混前代諸家之說,無所發明,《本草蒙荃》則說:「生秦蜀兩邦」,又云「川歸力剛可功,秦歸力柔堪補」是謂川甘所出各有特點。《本草綱目》則以秦歸之最佳者名馬尾歸,認為「最勝他處」。
《藥物產出辨》云:「當歸以陝西漢中府興安縣西固等為最」,按其說恐非,據民國29年(1940)陝西西京市(西安市)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藥材行規》之當歸、當歸片、當歸身產地皆記載「川甘等地」,而不提本省陝西當歸。因此歷代所用當歸確以沿岷山山脈的甘、川兩省最優,其中尤其以甘肅之岷縣、文縣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