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标题石斛
来源玉叩斋
【内容】

今用石斛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或马鞭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var.oculatum Hook.及其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形,烘干,习称铁皮枫斗(耳环石斛)。主产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安徽,西藏、广东、湖北亦产,习惯认为金钗石斛以产于广西靖西者质最优,铁皮石斛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马鞭石斛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本草研究认为:古用石斛基本为兰科Dendrobium属植物,但产地、品种因时代不同而颇有差异,其中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应该是药用主流,清代中叶安徽霍山所产石斛逐渐享名,其原植物应为Dendrobium huoshanense。石斛最早记载产地为安徽六安,明清时期因重视金钗石斛,故一般认为四川出者为优,但道地性不够明显。

【品种考订】

石斛载于《本草经》,石斛二字名义未详,或认为石、斛皆量词,古代计量单位依次为石、斛、斗、升,以“石斛”为名,大约取其贵重之意,说见赵存义《本草名考》;森立之《本草经考注》则据陶说“形似蚱蜢髀者为佳”,遂认为石斛系“石螜”之音转;夏纬瑛先生《植物名释札记》则据桂馥《札朴》卷10石竹条云:“顺宁山石间有草,一本数十茎,茎多节,叶似竹叶,四五月开花纯黄,亦有紫白二色者,土人谓之石竹,案即石斛也,移植树上亦生。”夏先生云:“石斛即石蓫,石蓫又和石竹同音,而石斛又有石竹的名称。石斛的茎多节而叶又似竹,则石斛即石竹,意思即是生长在山石间的竹。”三种解释可能都有些牵强,石斛为附生草本,多附生岩石或树木,尤其多附生于石上,《名医别录》谓其“生水旁石上”,络石条陶弘景注:“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等系石以为名尔”,药名中“石”字或因此而来。至于“斛”,或许是节略膨大近似斛形的缘故。

历代所用石斛大约都以兰科Dendrobium属植物为正,但产地、品种因时代不同而颇有差异。其中稍有例外的是《新修》除常规石斛外,又提到:“今荆襄及汉中、江左又有二种,一者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而性冷。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生酒渍服,乃言胜干者,亦如麦斛,叶在茎端,其余斛如竹节间生叶也。”这种如大麦的“麦斛”一般认为是兰科石豆兰属植物麦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 ,即《植物名实图考》卷16所称之“石豆”。而“雀髀斛”则可能是兰科石仙桃属( Pholidota)植物或金石斛属(Ephemerantha)植物。

Dendrobium属中有十数种植物皆作石斛使用,此处主要讨论“金钗石斛”、“霍山石斛”的历史沿革,兼及《中国药典》所规定的其他石斛品种。

  1. 金钗石斛

    最早石斛并不与金钗相比附,如《南方草木状》卷上吉利草条云:“吉利草,其茎如金钗股,形类石斛,根类芍药”,金钗股见《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将之并入《海药本草》钗子股条,李时珍云:“石斛名金钗花,此草状似之,故名。”其原植物为兰科Luisia morsei Rolfe,显然,这里的石斛与金钗并非一物。年代稍后的盛弘之《荆州记》说:“隋郡永阳县有龙石山,山上多石斛,精好如金环也。”(四部丛刊三编本《太平御览》卷992引文)亦不将石斛比为金钗。

    “金钗石斛”之称大约开始于宋代,《和剂局方》卷5有“金钗石斛圆”,此外《博济方》之丁沉丸、保生丸亦提到“金钗石斛”,《通志》卷75也说:“石斛之茎如金钗,故谓之金钗。”但据《本草衍义》揭露,当时所谓的“金钗石斛”其实是世人好奇,用“木斛”制造而成,寇宗奭云:“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黄,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在这段话中寇宗奭将“金钗石斛”与“真石斛”区分开来,文中所谓“木斛”,即陶弘景说“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应是今之“黄草石斛”类植株较大且附生树木的Dendrobium属植物,但绝非今用之Dendrobium nobile Lindl.。

    《证类》文州当归
    《纲目》石斛
    《图考》金兰药图
    明代开始情况有所变化,《品汇精要》于石斛无所发明,《纲目》为石斛增加别名“金钗”,并解释说:“其茎状如金钗之股,故古有金钗石斛之称。今蜀人栽之,呼为金钗花。盛弘之《荆州记》云:耒阳龙石山多石斛,精好如金钗,是矣。”《纲目》引《荆州记》石斛如金钗,与《御览》引作金环不同,或是版本差异,在“集解”项李时珍对这种植物形态有详细描述:“石斛丛生石上,其根纠结甚繁,干则白软。其茎叶生皆青色,干则黄色。开红花。节上自生根须,人亦折下,以砂石栽之,或以物盛挂屋下,频浇以水,经年不死,俗称千年润石斛,俗称为千年润。”开红花是一项重要特征,结合所绘图例,(图1)基本可以订为Dendrobium nobile。明代蜀人杨慎诗句“满城连日黄梅雨,开遍金钗石斛花”,所吟咏者大约也是此种。

    清代金钗石斛之说比较流行,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石斛条甚至将寇宗奭关于金钗石斛的论述篡改为:“石斛其说不一,出庐江六安者,色青,长二三寸,如钗股,世谓之金钗石斛,折之有肉而实,咀之有腻涎,黏齿,味甘淡,此为最佳。无味者皆木斛也。”被寇贬为“后人取象而言之,然甚不经”的金钗石斛,经徐的修饰,则成了最佳品。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引檀萃《农部琐录》云:“金钗石斛本为珍药,而出禄劝(今云南禄劝县)之普渡河石壁者,独备五色,尤为诸品之珍。大抵五色齐全,究以绀红深者为佳耳。”又考《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石斛第二图,(图2)“扁茎,有节如竹,叶亦宽大,高尺余,即《竹谱》所谓悬竹,衡山人呼为千年竹,置之笥中,经时不干,得水即活”,亦是Dendrobium nobile。

  2. 霍山石斛

    按照谢宗万先生的意见,霍山石斛包括三个品种: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G. Z. Tang et S. J. Cheng、黄花石斛Dendrobium tosaense Makino以及铁皮石斛 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l.,尤其以前两种为代表,而《新华本草纲要》则将霍山石斛订为Dendrobium moniliforme (L.) Sw.,一般称为细茎石斛。

    《本草经》说石斛“生六安山谷”,《范子计然》也说:“石斛出六安”,六安即今安徽六安市,下辖霍山县,故多数研究者认为霍山石斛是文献记载最早的石斛,但从陶弘景开始直到清代,安徽虽有石斛产出,但不占主流地位,如《本草经集注》云:“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陶弘景所赞赏的是始兴石上所产,始兴在今广东,而认为安徽宣城所出是木斛,不佳。

    至于古代六安所产石斛,是否即是后世盛称的“霍山石斛”,不得而知,正式提出“霍石斛”概念的是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霍石斛,出江南霍山,形较钗斛细小,色黄而形曲不直,有成球者,彼土人以代茶茗,云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气力,或取熬膏饷客。初未有行之者,近年江南北盛行之。”又引《百草镜》:“石斛,近时有一种,形短只寸许,细如灯心,色青黄,咀之味甘,微有滑涎,系出六安州及颍州府霍山县,名霍山石斛,最佳。咀之无涎者,系生木上,不可用。”又引范瑶初云:“霍山属六安州,其地所产石斛,名米心石斛,以其形如累米,多节类竹鞭,干之成团。他产者不能米心,亦不成团也。”按赵学敏所引诸家言论,这种霍石斛应是霍山特有物种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而霍山虽有生长的黄花石斛、铁皮石斛等,植物特征皆不与之相符。

  3. 其他石斛种类

    除金钗石斛外,《中国药典》2005版也将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ndidum Wall.ex Lindl.、马鞭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var.oculatum Hook.视为正品。铁皮石斛鲜品茎呈铁灰至灰绿色,有黑褐色具光泽的小节,与Dendrobium属其他植物差别十分明显,在古代文献中没有看到任何相接近的记载,该植物成为正品,或许与晚近流行的石斛药材规格耳环石斛或称铁皮枫斗的加工有关。至于马鞭石斛,植株较大,有可能是古代所称的“木斛”之类,何以成为正品,原因不详。除此两种外,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和黄草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 Wall.在旧版《中国药典》中也曾作为正品石斛药用。

    《植物名实图考》卷16除记载金钗石斛外,还描述了一种“山石上多有之,开花如瓯兰而小”的石斛,据所绘图例,(图3)当即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这很可能就是《本草衍义》所说“细如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的石斛品种。《图考》卷17有金兰,据吴其濬说亦是石斛之一种,产滇中,原植物当为迭鞘石斛Dendrobium denneanum Kerr.。

【道地沿革】

石斛产地随时代而异,前面已经提到齐梁时石斛产地已由原来的安徽六安向两广转移,至唐代,石斛主要由淮南道、江南道、岭南道进贡,具体情况如下:

淮南道出石斛的有寿州(今安徽省寿州)、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一带)、舒州(今安徽省怀宁)、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蕲州(今湖北省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州市),又据《通典》具体进贡数额:寿春郡贡生石斛五十斤,今寿州;庐江郡贡石斛六十斤。今庐州;同安郡贡石斛六十斤,今舒州;弋阳郡贡生石斛六十斤,今光州。

江南道出石斛的有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通典》提到进贡数额:浔阳郡贡生石斛十斤。今江州。

岭南道出石斛的有广州、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封州(今广东省封开县)、春州(今广东省阳春县)、勤州(今广东省云浮市)、贺州(今广西贺州市),《通典》提到进贡数额:南海郡贡石斛二十斤,今广州;始兴郡贡石斛二十斤,今韶州;临封郡贡石斛十小斤,今封州;铜陵郡贡石斛二十小斤,今勤州。

宋代《元丰九域志》提到石斛的贡献有:寿州土贡石斛一十斤;庐州土贡生石斛二十斤;光州土贡生石斛一十斤;江州土贡生石斛一十斤;广州土贡石斛二斤。《太平寰宇记》土产石斛的州县:蔡州、南康军、庐州、光州、寿州、凤州、秦州、广州、春州、韶州、康州。《本草图经》云:“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证类》则专门绘制春州、温州石斛。

明代或许是提倡“金钗石斛”的缘故,李时珍说:“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胜。”《纲目》卷20治睫毛倒入,川石斛与川芎藭同用,年代稍晚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中也专门提到川石斛,并认为“川石斛入肾,以清虚热。”应该是受了李时珍的影响,明清本草大多认为石斛川产为良,代表性言论如《本草乘雅半偈》云:“出六安山谷,及荆襄、汉中、江左、庐州、台州、温州诸处,近以温台者为贵,谓其形似金钗,然气味腐浊,不若川地者形颇修洁,气味清疎,毋取美观,舍清用浊也。”《本草崇原》亦有类似的说法:“一种形如金钗,谓之钗石斛,为俗所尚,不若川地产者其形修洁,茎长一二尺,气味清疎,黄白而实,入药最良。”《本经逢原》云:“石斛种类最多,惟川者味甘淡,色黄无歧,可无伤胃之虞。”《本草求原》云:“川产者色黄如金,无歧,旁枝如钗,中实,味甘而短者良。”稍有例外的是《本草从新》,认为石斛“温州最上,广西略次,广东最下。”总之,明清时期既由于安徽霍山石斛的兴起,也由于两广、两湖、江南乃至滇中石斛的产出,四川石斛虽然有名,但始终未能形成明确的道地优势,以民国29年(1940)陕西西京市(西安市)国药商业同业公会《药材行规》为例,该书石斛条注明产地四川、湖南、湖北、安徽,钗石斛条注产地两湖、皖、川等省。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