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標題半夏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乾燥根莖,半夏植物分佈較廣,主產於四川遂寧、安岳、昭覺,重慶萬州,湖北荊州、武昌、老河口、襄陽、陽新、天門,河南汝南、靈寶、盧氏,山東金鄉、巨野,安徽懷寧、寧國、宣城等地。

本草研究認為:半夏因生長季節得名,早期品種不詳,今用Pinellia ternata大約開始于魏晉,在使用過程中儘管偶與同科其他植物相混淆,但該品種一直是藥用主流。半夏各地皆有分佈,宋代以來山東齊州(今歷城)所產最稱道地,民國開始隨著湖北、四川、河南等產量增加,山東的產地優勢逐漸下降。

【品種考訂】

半夏之名始見於《禮記﹒月令》:「仲夏之月,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堇榮。」《呂氏春秋》《淮南子》皆同,《急就篇》「半夏皂莢艾橐吾」句,顏師古註:「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為名也。」顯然,這種半夏是因為生於夏歷五月而得名,這與後世所用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生物學特性不符,對此,孫星衍、森立之皆在著作中含蓄地表達了他們的疑惑。孫輯《本草經》半夏條的按語引《月令》作「二月半夏生」,幾乎所有的孫輯本以及黃奭輯本皆是如此,顯然改「五月」為「二月」不應視為版本訛誤,而是有意為之。半夏《本草經》一名水玉,孫星衍又云:「《列仙傳》云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農,即半夏別名。」按赤松子事見《列仙傳》卷上,如果赤松子所服的這種「水玉」是半夏的話,的確與該藥在《本草經》下品的地位不相吻合。森立之則從另一個角度對「五月生半夏」作了解釋,《本草經考注》本條按語云:「葉有細闊二種,花有紫白二樣,五月葉莖際生實,與百合實、零余子等同。此實即是嫩根落地而生芽也。《月令》所云五月半夏生,此之謂也。」森立之將五月生半夏解釋為葉柄下部的珠芽,其實,不論如何曲為解說,直到漢代,藥用半夏恐怕都不是今用品種。

魏晉文獻中的半夏應與今種接近,《名醫別錄》提到「生令人吐,熟令人下。用之湯洗令滑淨。」陶弘景也說:「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現代研究提示,生半夏所含2,4-二羥基苯甲醛葡萄糖苷有粘膜刺激作用,可以催吐,受熱後此成分破壞,其他耐熱成分則有止嘔作用。至於兩書提到的洗令「滑」盡,這當是形容半夏塊莖中所含粘液細胞之黏液質。此外,《吳普本草》則在植物特徵上對半夏有所描述:「一名和姑,生微邱,或生野中。葉三三相偶,二月始生,白花圓上。」這基本符合今用Pinellia ternata特徵。

大約從唐代開始,幾種來源於天南星科的藥物:虎掌、由跋、天南星與半夏之間的關係變得含混不清,這為後世半夏的品種混亂埋下了伏筆。《新修本草》半夏條云:「半夏所在皆有,生平澤中者名羊眼半夏,圓白為勝,然江南者大乃徑寸,南人特重之,頃來互用,功狀殊異。問南人,說苗乃是由跋,陶注云虎掌極似半夏,注由跋乃說鳶尾,于此注中似說由跋。三事混淆,陶終不識。」蘇敬這段話揭示了唐代半夏、由跋、虎掌相混淆的情況,但將混亂的原因歸咎于陶弘景似非合理。不妨依次澄清:

  1. 虎掌亦載于《本草經》,陶弘景說:「近道亦有,形似半夏,但皆大,四邊有子,如虎掌。今用多破之或三四片爾。」蘇敬批評說:「此藥是由跋宿者,其苗一莖,莖頭一葉,枝丫脥莖。根大者如拳,小者如雞卵,都似扁柿,四畔有圓牙,看如虎掌,故有此名。其由跋是新根,猶大于半夏二三倍,但四畔無子牙爾。陶云虎掌似半夏,即由跋;以由跋為半夏;釋由跋苗全說鳶尾,南人至今猶用由跋為半夏也。」按陶弘景所說虎掌當是天南星科掌葉半夏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而蘇敬提到虎掌的塊莖「大者如拳,小者如雞卵」,則遠遠超過Pinellia屬塊莖的標準,或許是同科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一類。宋代一度撥亂反正,《蜀本草》《本草圖經》對虎掌植物的描述,以及《證類本草》所繪冀州虎掌藥圖,皆與陶弘景一樣,直接指向掌葉半夏,其中尤以蘇頌的敘述最為確切:「初生根如豆大,漸長大似半夏而扁,累年者其根圓及寸,大者如雞卵,周匝生圓牙二三枚,或五六枚。三四月生苗,髙尺餘,獨莖,上有葉如爪,五六出分佈,尖而圓。一窠生七八莖,時出一莖作穗,直上如鼠尾,中生一葉如匙,裹莖作房,傍開一口,上下尖,中有花,微青褐色,結實如麻子大,熟即白色,自落布地。一子生一窠。九月苗殘取根,以湯入器中漬五七日,湯冷乃易,曰換三四遍,洗去涎,暴干用之,或再火炮。今冀州人菜園中種之,亦呼為天南星。」看來宋代開始已有將掌葉半夏用作天南星的趨勢,正因為此,《本草綱目》誤將本品與天南星并為一條,更導致後世稱此植物為「虎掌南星」,作天南星藥材的混淆品。
  2. 由跋見於《別錄》,陶弘景云:「本出始興,今都下亦種之。狀如烏翣而布地,花紫色,根似附子。」簡單的描述看不出為何物,蘇敬則認為陶所言為鳶尾根,《新修》云:「由跋根,尋陶所注,乃是鳶尾根,即鳶頭也。由跋,今南人以為半夏,頓爾乖越,非惟不識半夏,亦不知由跋與鳶尾也。」無法評價蘇敬的判斷正確與否,但按照《新修》的意思,虎掌、由跋實為一物,即前面所引的虎掌「是由跋宿者」,而「由跋是新根」。既然蘇敬所說的虎掌為魔芋,則由跋當是魔芋一年生最多二年生的幼苗,這由陳藏器《本草拾遺》對由跋的描述可為證明:「由跋苗高一二尺,似苣蒻,根如雞卵,生林下,所謂由跋也。」苣蒻正寫作「蒟蒻」,為《開寶》新載,《本草圖經》天南星條云:「今由跋苗髙一二尺,莖似蒟蒻而無班,根如雞卵。」乃知由跋確是Amorphophallus rivieri的幼苗,其較小的塊莖冒充半夏。
  3. 天南星進入本草的年代較晚,《本草拾遺》提到:「生安東山谷,葉如荷,獨莖,用根最良。」《開寶》云:「生平澤,處處有之。葉似蒻葉,根如芋。二月八月采之。」《圖經》:「二月生苗,似荷梗,莖髙一尺以上,葉如蒟蒻,兩枝相抱。五月開花似蛇頭,黃色,七月結子作穗似石榴子,紅色。根似芋而圓,二月八月采根,亦與蒟蒻根相似,人多誤采。莖班花紫是蒟蒻。一說天南星如本草所說,即虎掌也,小者名由跋,後人採用,乃別立一名爾。今天南星大者,四邉皆有子,採時盡削去之。」唐宋各家描述的天南星雖然異辭,但基本可以認定為天南星科Arisaema屬植物,而此後《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等又誤將Pinellia屬的虎掌、Amorphophallus屬的蒻頭認為天南星,增加了混亂。天南星與半夏相混,唐代已見端倪,侯寧極《藥名譜》乃以「半夏精」影射天南星。
《植物名實圖考》半夏
儘管唐宋以來半夏存在混淆,但《吳普本草》所說「葉三三相偶」,作為半夏的植物特徵,則一直相沿未改,如《蜀本草﹒圖經》云:「苗一莖,莖端三葉,有二根相重,上小下大,五月采則虛小,八月采實大。」《本草圖經》補充說:「二月生苗一莖,莖端出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而光,江南者似芍藥葉。」此即《圖考》卷24所說:「半夏一莖三葉,諸書無異辭」,結合《證類》《品彙精要》《綱目》及《圖考》等所附圖例,(圖1)其為Pinellia ternata無疑。

【道地沿革】

《范子計然》謂半夏「出三輔,色白者善」,《本草經》說:「生槐里川谷」,槐里即今陝西南鄭縣。陶弘景則曰:「槐里屬扶風,今第一出青州,吳中亦有」。此外,《太平御覽》卷992引《廣州記》「鄣光縣出半夏」,又引《建康記》「建康出半夏,極精。」

今用半夏分佈甚廣,《新修》提到「半夏所在皆有」,《千金翼方﹒藥出州土》土貢半夏者有河南府、潤州、宣州三處。宋代《太平寰宇記》土貢半夏有河南府、唐州、戎州三處,此外南宋所修《臨安志》《三山志》《赤城志》《海鹽澉水志》《建康志》等皆提到該地有半夏產出,但宋代最正宗的半夏產地為齊州,即今山東省歷城縣,不僅《證類》專門繪製齊州半夏,《本草圖經》也說:「今在處有之,以齊州者為佳。」《本草衍義﹒序例》齊州半夏與上黨人參、川蜀當歸、華州細辛並稱,在宋元醫方如《蘇沈良方》《醫說》《婦人大全良方》《世醫得效方》亦使用齊州半夏。孔平仲《常父寄半夏》詩生動地記敘了老友自齊州寄來半夏,被家人分食險些中毒的趣事,詩云:「齊州多半夏,采自鵲山陽。纍纍圓且白,千里遠寄將。新婦初解包,諸子喜若狂。皆云已法制,無滑可以嘗。大兒強佔據,端坐斥四旁。次女出其腋,一攫已半亡。小女作蟹行,乳媼代與攘。分頭各咀嚼,方愛有所忘。須臾被辛螫,棄余不復藏。競以手捫舌,啼噪滿中堂。父至笑且驚,亟使啖以姜。中宵分稍定,久此燈燭光。大鈞播萬物,不擇窳與良。虎掌出深谷,鳶頭蔽髙岡。春草善殺魚,野葛挽人腸。各以類自蕃,敢問孰主張。水玉名雖佳,神農錄之方。其外則皎潔,其中慕堅剛。奈何蘊毒性,入口有所傷。老兄好服食,似此亦可防。急難我輩事,感惕成此章。」

明清半夏多以山東齊州出者為上,見《品彙精要》《本草綱目》等;晚近《藥物出產辨》則認為「產湖北荊州為最」;鄭肖岩《偽藥條辨》只說半夏「青齊江浙隨處有之」,而曹炳章增訂本則主張杭州富陽出者最佳,衢州、嚴州出者亦佳,而四川、荊州出者較次;民國初年北京西鶴年堂清半夏藥材內票又註明「植物草根,產自濟寧」,依然以山東為正;另據民國29年(1940)陝西西京市(西安市)國藥商業同業公會《藥材行規》之「半夏個」產地項言「四川、江南、北方各省」,同書「半夏麴」條則云:「四川保寧最佳」。事實上,直到民國除山東外,半夏似未真正形成大宗的道地產區,或正因為此,《中國道地藥材》將本品列為南藥,《道地藥材圖典》列入中南卷湖北省下,《中藥商品學》歸為川藥,有關品質研究則載入《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和質量研究(北方編)》第1冊中,因此,相關省區都可以結合本品的栽培背景進行人工種植。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