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浏览器未开启Javascript!本网站利用它优化用户的浏览体验,若未开启它,除了导致部分网页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浏览效能也会较差!


home
search
标题白术、苍术
来源玉叩斋
【内容】

今用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白术主产于浙江盘安、新昌、嵊县、东阳、仙居,安徽歙县、黄山、宁国,湖南平江、恩施一带。此外,湖北、江西、福建、四川等省亦有栽培,以浙江产量最大,质量优良。苍术商品中,茅苍术主产于江苏句容、南京、镇江、溧水、宜兴,湖北襄阳、南漳,河南桐柏等地,以江苏句容为道地;北苍术主产于河北、山西、陕西等省,辽宁、吉林、河南、山东亦产。

本草研究认为:《本草经集注》将术分为白术、赤术两类,其中赤术应该是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并认为是服食的佳品,此品种作为正品苍术沿用至今,以江苏茅山产出者为道地。至于陶弘景所说的白术,因绵延到宋代,术的来源依然混乱,故不能保证一定是今用白术。据《本草图经》形态产地描述,及所图“舒州术”,接近今之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宋代开始此种以杭州于潜产者最佳,名“于术”。至于苍术的另一个来源北苍术,从药图来看,与《证类》所绘“商州术”接近,《救荒本草》中的苍术则肯定是此种。

【品种考订】

术古已有之,《山海经》云:“首山,草多术。”《本草经》术一名山蓟,《尔雅》亦云:“术,山蓟。”《吴普》一名山芥、一名天苏,其中“天苏”疑是“天蓟”之讹,而所谓“山芥”,亦是“山蓟”的异写,据《史记﹒贾谊传》引《服鸟赋》云:“细故慸葪兮,何足以疑。”此句中“葪”,《汉书》引作“芥”,“葪”乃是“蓟”的俗写,见《玉篇》。显然,早期文献中“术”几乎都与“蓟”联系在一起,故《尔雅》郭璞注云:“今术似蓟而生山中。”按古书所称“蓟”一般指菊科Cirsium属或Cephalanoplos属或属Carduus植物,形态与今用白术、苍术所来源之Atractylodes属有所差别,但所指主要是菊科植物当无问题。

术被道仙家视为仙药,《本草经》谓其“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列仙传》载涓子“好饵术,食其精”,《抱朴子内篇》引《神药经》:“必欲长生,常服山精。”在陶弘景编辑的《真诰》中,有关仙人服术的记载甚多,卷6并有紫微夫人服术叙一篇,大意谓草木服食功用,皆不及术,其既灭灾疢又保长生,最为上品,文烦不具引,但足以看出陶弘景所属道教上清派对术的重视。《本草经集注》将术分为赤白两种,陶弘景说:“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可作煎用。昔刘涓子挪取其精而丸之,名守中金丸,可以长生。东境术大而无气烈,不任用。今市人卖者皆以米粉涂令白,非自然,用时宜刮去之。”由陶的描述并结合产地来看,赤术即今之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应无问题,而所称白术是否今用之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尚有疑问,反倒是他说的那种形大而气微的“东境术”,有可能是产于浙江东阳一带的白术。与今以白术为补益,以苍术利湿浊不同,当时道仙家服食似乎更看重苍术,理由如下:
  1. 《真诰》卷6紫微夫人服术叙提到:“夫术气则式遏鬼津,吐烟则镇折邪节”,又云:“且术气之用,是今时所要,末世多疾,宜当服御耳。”所谓“吐烟则镇折邪节”,又强调“术气”云云,这应是指已被现代研究所证实的,苍术燻烟的空气消毒作用。
  2. 如陶说,赤术因含膏多故宜作煎,陶弘景曾以术煎、术蒸赠庾肩吾,据其《答陶隐居赉术煎启》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足使芝惭明丽,丹愧芙蓉,坐致延生,伏深铭戴。”其所用者应是赤术(即茅苍术)。
  3. 茅山是茅苍术的主产地,据《真诰》卷11陶注:“(茅山之积金岭)山出好术,并杂药”,又据庾肩吾《答陶隐居赉术煎启》有云:“绿叶抽条,生于首峰之侧,紫花摽色,出自郑岩之下。”此见陶弘景所作术煎、术蒸的原料皆出于茅山,其为茅苍术无疑。
尽管在今存唐及唐以前医方中偶然也见白术、苍术、赤术之名,但不排除后人添改的可能,正式将白术、苍术分为两药,开始于宋代,宋林亿“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专门提到术的问题:“又如白术一物,古书惟只言术,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以白字,庶乎临用无惑矣。”这表明三件事:
  1. 孙思邈《千金方》用术未分苍与白;
  2. 在宋代,仍有部分医家受陶弘景影响,以苍术为术之正品,如《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有赤术丸(《普济方》作赤术散,谓出危氏方)。
  3. 宋代更重视的是白术,这甚至在道教《云笈七签》中都能得到证明,此书有12方用到白术,视为补益神仙之品,如老君益寿散,没有提到苍术,唯一一处使用见卷71杀鬼丸,名白赤术。

《类证》商州术药图
《类证》舒州术药图
《救荒》苍术药图
宋代苍术即陶弘景所谓的赤术,品种没有变化,仍然以Atractylodes lancea为正品,苏颂云:“春生苗,青色无桠,一名山蓟,以其叶似蓟也。茎作蒿杆状,青赤色,长三二尺以来。夏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入伏后结子,至秋而苗枯。根似姜而傍有细根,皮黑,心黄白色,中有膏液,紫色。”《证类》所图“商州术”从产地和药图来看,(图1)疑是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至于宋代所用的白术,来源仍然复杂,苏颂说:“今白术生杭、越、舒、宣州高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生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曝干,以大块紫花者为胜,又名乞力伽。”《证类》所图“舒州术”,接近今之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图2)此外“越州术”、“齐州术”虽未绘出花,亦可勉强认为是白术,但“荆门军术”、“石州术”显然不是Atractylodes属植物,至于“歙州术”,药图简略,不能判断。谈到白术品种的混乱,必然涉及苏颂提到的“乞力伽”的问题。“乞力伽”见嵇含《南方草木状》卷上:“药有乞力伽,术也,濒海所产,一根有至数斤者,刘涓子取以作煎,令可丸,饵之长生。”乞力伽又名“吃力伽”,见《日华子》,一直被认为是术的别名,《外台》卷31引《广济方》有吃力伽丸,《妇人大全良方》卷5有乞力伽散,方中的乞(吃)力伽皆被认为是白术,但从嵇含说乞力伽“一根有至数斤者”,恐怕不是菊科植物。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自陶弘景开始,苍术(赤术)因主产茅山,故品种变化不大,《证类》绘“商州术”固然可能是今之北苍术,但究竟是当作苍术还是白术使用,不得而知。至明代,这种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正式成为苍术的来源之一,这由《救荒本草》苍术条的图文可得证明:“苗淡青色,高二三尺,茎作蒿簳,叶抪茎而生,稍叶似棠叶,脚叶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开花紫碧色,亦似刺蓟花,或有黄白花者,根长如指大而肥实,皮黑茶褐色。”《救荒》专门提到苍术叶布茎生,据所绘药图,(图3)叶狭卵形,羽状五深裂,确是Atractylodes chinensis而非Atractylodes lancea。

明代白术的品种也统一为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不仅如此,《本草纲目》还专门提到白术的栽种,李时珍云:“白术,枹蓟也,吴越有之。人多取根栽莳,一年即稠。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

可以基本肯定,从明代开始白术、苍术的品种基本稳定,不再存在混乱。稍需要说明的是《品汇精要》对苍术、白术的划分,基本出于《本草衍义》《汤液本草》等书,无大发明,但因此书图例主要沿袭《证类》,刘文泰遂将《证类》7幅术药图分为两类,将舒州、越州术标为白术,且将舒州术原图头状花序改画成接近总状,显得不伦不类,又将其余5种术,即荆门军、歙州、石州、齐州、商州术标为苍术,极易造成当时苍术品种混乱的印象。

【道地沿革】

《本草经集注》以前,术不分苍、白,经言:“生郑山山谷,汉中、南郑。”《范子计然》说:“术出三辅,黄白色者善。”《南方草木状》说乞力伽“濒海所产。”因品种不明,没有参考价值。

毫无疑问,今用茅苍术以江苏茅山所产历史最久,品质最优,《真诰》引文见前,陶弘景说:“今处处有,以蒋山(今江苏南京紫金山)、白山(今江苏江宁县东三十里,与蒋山相连)、茅山(今江苏句容县境)者为胜。”元天历《茅山志》卷19提到茅山之术,元至大《金陵新志》卷7言岁贡“茅山苍术贰伯斤”,其后记载不绝,是一个值得开发保持的道地品种。

至于北苍术,《本草图经》提到“以嵩山、茅山者为佳”,其嵩山所出或许是北苍术,但不能肯定,《证类》所绘“商州(今陕西商县)”虽近似于北苍术,但当时是否作苍术使用,则不肯定。能明确记载的北苍术应以《救荒》为最早,河南是其主要产区,

《图经》条白术的产地与今用品种接近,以浙江、安徽为主,苏颂云:“今白术生杭(今浙江余杭)、越(今浙江绍兴)、舒(今安徽潜山)、宣(今安徽宣城)州高岗上。”

按浙江产出白术在宋代方志中记载甚多,《嘉定赤城志》卷36云:“术,白者叶大有毛,甘而少膏,赤者反是。贯休诗:黑壤生红术,指天台也。杜光庭空明洞诗:芝术迎风香馥馥,指黄岩也。”《乾道临安志》卷2药出有白术,《会稽志》卷9石鼓山多黄精、白术,《海盐澉水志》卷6药品有白术。今天认为最为道地的浙江于潜(今属杭州市临安县)白术,则见于《咸淳临安志》卷58,其后《品汇精要》白术道地项说“杭州于潜佳”,万历《杭州府志》亦云:“白术以产于潜者佳,称于术。”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白术明代已有栽培,但明清直到民国的医药学家皆认为野生优于家种,如《本草蒙荃》云:“浙术,俗呼云头术,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歙术,俗呼狗头术,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纲目拾遗》于术条说:“即野术之产于潜者,出县治后鹤山者为第一,今难得。”又引茅翼云:“产徽州者皆种术,俗称粪术,乃粪力浇灌大者,肥而无鹤颈。野生者名天生术,形小有鹤颈甚长,内有朱砂点,术上有须者尤佳,以得土气厚也。于术亦野生,出于潜,产县治龙脉土上者,其内点真似朱砂,猩红如洒血,鹤颈肉芦,干之清香。产他处,内或无点纯白,或有黄点,总不及龙脉上产者为商品。”《增订伪药条辨》提到:“更有冬术移种于潜,名种术,颗甚大,重量大者十余两,小者五六两,皮黄肉白,无晕,亦有朱砂点,味甘兼辣,近时市肆作于术者此也,亦不甚佳。”看来白术固然以浙江于潜所出为道地,但野生与家种间的品质评价,尚有待深入考察。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