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ttings您的瀏覽器未開啟Javascript!本網站利用它優化用戶的瀏覽體驗,若未開啟它,除了導致部分網頁功能無法正常運作,瀏覽效能也會較差!


home
search
標題大青葉、板藍根、南板藍根、青黛
來源玉叩齋
【內容】

今用大青葉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乾燥葉,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乾燥根,南板藍根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的乾燥根莖及根,青黛為爵床科植物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蓼科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或十字花科植物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葉或莖葉經加工製得的乾燥粉末或團塊。菘藍主產於河北定縣、安國,江蘇宿遷、如皋、泰縣、高郵,安徽太和、臨泉、亳州、懷遠,河南鄲城,山西霍縣、嵐縣等地。一般以江蘇如皋、河北安國產者為道地。馬藍主產於福建仙遊,四川江油、什邡、江津等地,湖南、浙江、廣東、廣西、雲南也有產出。青黛是人工製成品,主產於福建、河北、雲南、安徽等省,以福建產者有名,稱「建青黛」。

本草研究認為:《本草經》藥物藍實應是蓼科蓼藍的果實,直到宋代蓼藍依然是藥用「藍實」的重要來源。但宋代開始「藍」的藥用部位有所改變,用根的處方逐漸增多,宋元醫方已有「板藍根」之名,「板藍根」疑為「昄藍根」的俗寫,意指「大藍」或稱「馬藍」的根,其正品來源主要是今之菘藍和馬藍。至於大青葉,直到明代都以馬鞭草科大青為正品,但清代開始,「大青葉」成為包括馬鞭草科大青與含靛藍的各種藍葉的總名,晚近因為重視靛苷的藥理活性,遂淘汰馬鞭草科大青,而以十字花科菘藍葉為正品。從道地性來看,菘藍南北皆有栽種,沒有明顯的道地趨勢,馬藍則以福建栽種歷史悠久,應是南板藍根的道地產區。

【品種考訂】

古代植物性染料以梔、茜為主,《史記﹒貨殖列傳》有「千畝梔茜」之言,茜根染絳,梔子染黃,至於藍色則主要來源於植物中所含的靛藍,《詩﹒小雅﹒采綠》「終朝采藍,不盈一襜」,所採之「藍」,即作色素用者。「青」亦與「藍」有關,《荀子﹒勸學》云:「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史記﹒三王世家》引傳亦云:「青採出于藍而質青于藍。」《說文》「藍,染青草也。」《本草經》有藍實,《別錄》謂:「其莖葉可以染青。」此「青」字諸家未釋,疑即後起之「靛」字意,《玉篇》云:「靛,以藍染也」,當指後世所用之藍靛染料,系從植物「藍」中精製提取者。

含靛藍的植物甚多,古代不同時地所言的藍亦非一種,或依據《爾雅》「葴,馬藍」,郭璞注「今大葉冬藍也」,刑邴疏「今為澱者是」,遂認為《本草經》藍實為十字花科菘藍Isatis indigotica的果實,其說恐有問題,東漢藍作為經濟植物大量種植,《太平御覽》卷996引謝承《後漢書》云:「弘農楊震字伯起,常種藍自業,諸生恐震年大,助其功佣,震喻罷之。」又引趙岐《藍賦》序云:「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殖,慨其遺本念末,遂作賦焉。」這種藍之果實,應即《本草經》之藍實,另據《齊民要朮》序引東漢仲長統語:「斯何異蓼中之虫,而不知知藍之甘乎。」此能證明東漢之「藍」確為蓼科之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而非其他。

蓼藍主要分佈于北方地區,這與弘農楊震種藍、趙岐道經陳留見藍田彌望、《本草經》說「藍實生河內平澤」皆相符合。至南北朝,北方《齊民要朮》有專篇記載種藍之法,據繆啟愉先生研究,賈思勰所談的「藍」亦是Polygonum tinctorium,而處于南地的陶弘景對「藍」則另有看法,《集注》云:「尖葉者為勝」,此「藍」則如蘇敬所言「如陶所引,乃是菘藍」,原植物為十字花科菘藍Isatis indigotica。

《新修》提到藍有三種:「一種圍徑二寸許,厚三四分,出嶺南,云療毒腫,太常名此草為木藍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藍,其葉抨為澱者。按經所用,乃是蓼藍實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者。此草汁療熱毒,諸藍非比。且二種藍,今并堪染,菘藍為澱,唯堪染青,其蓼藍不堪為澱,唯作碧色爾。」蘇敬所說蓼藍、菘藍原植物已見前,嶺南所出木藍則似為豆科木藍屬植物槐藍Indigofrea tinctoria L.。陳藏器也同意蘇說,認為「蓼藍最堪入藥」。《蜀本草﹒圖經》描述的藍實也是蓼藍:「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子若蓼子而大,黑色,今所在下濕地有,人皆種之。」

《類證》福州馬蘭
《救荒本草》大藍藥圖
,高三二尺許,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實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實。按藍有數種:有木藍,出嶺南,不入藥。有菘藍,可以為澱者,亦名馬藍,《爾雅》所謂葴,馬藍是也。有蓼藍,但可染碧,而不堪作澱,即醫方所用者也。又福州有一種馬藍,四時俱有葉,類苦益菜,土人連根采之,焙搗下篩,酒服錢匕,治婦人敗血甚佳。又江寧有一種吳藍,二三月內生,如蒿狀,葉青花白,性寒去熱,解毒止吐血。此二種雖不類,而俱有藍名,又古方多用吳藍者,或恐是此,故并附之後。」除《新修》已提到的三種外,福州馬藍結合《證類》藥圖,可確定其為爵床科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圖1)吳藍則不知為何物。

針對蘇頌等以蓼藍為正品的觀點,寇宗奭頗不以為然,《本草衍義》批評說:「藍實即大藍實也,謂之蓼藍非是,《爾雅》所說是。解諸藥等毒,不可闕也。」關於大藍,《通志》卷75云「大藍如芥」,這應該是指十字花科菘藍。應該是受了《衍義》的影響,《救荒本草》也以菘藍為正品,該書大藍條云:「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中多種。苗高尺餘,葉類白菜葉,微厚而狹窄尖(角+肖),淡粉青色,莖叉稍間開黃花,結小莢,其子黑色。本草謂菘藍可以為靛染青,以其葉似菘菜,故名菘藍,又名馬藍。」據此書的形態描述及藥圖亦可以肯定其為Isatis indigotica。(圖2)

直到宋代「藍」的藥用部位一直遵從《本草經》的看法,主要使用果實,偶然使用莖葉,處方多以「藍實」為名,儘管《集注》、《衍義》提到菘藍實,而占主流地位的依然是蓼藍。但從宋代起,情況有些改變,宋代醫方開始以「藍」的根入藥,處方寫作「藍根」,甚至在一些宋元醫方中直接稱「板藍根」,如宋代《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卷5、卷10,《產育寶慶集》卷下治姙娠患時疾,《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0觧毒丸,元代《醫壘元戎》、《世醫得效方》等,藥用部位的改變,植物來源也有所不同。

據《釋名﹒釋書契》云「板,昄也」,則頗疑「板藍根」是「昄藍根」的省寫,《詩﹒大雅﹒卷阿》「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昄,大也」,「昄藍」即是「大藍」。而「馬」亦有大義,故李時珍認為板藍根當用馬藍的根,《綱目》云:「馬藍葉如苦蕒,即郭璞所謂大葉冬藍,俗中所謂板藍者。」按此意見,當時正品應該是今之南板藍根即爵床科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 。而另一方面,如《本草圖經》說「菘藍可以為澱者亦名馬藍」,更兼以《本草衍義》、《救荒本草》皆以菘藍為「藍」的正品,故亦得以十字花科菘藍Isatis indigotica的根作板藍根。如所論不誤,則今用板藍根、南板藍根的藥用歷史都開始于宋代,至於原來一直以果實作為「藍實」正品入藥的蓼藍,其根則不是「藍根」的主流品種。

「大青」一名始見於《名醫別錄》,藥用其莖,經云:「三四月采莖陰乾」,陶註:「療傷寒方多用此,本經又無,今出東境及近道,長尺許,紫莖。」僅據《別錄》《集注》寥寥數語固然不足以判斷大青的品種,但藍實條《別錄》云「其莖葉可以染青」,又陶云本經無大青,皆證明此「大青」與彼「藍實」并非一物。

唐代開始兼用其葉,《新修》云:「大青用葉兼莖,不獨用莖也。」《本草圖經》云:「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葉,花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按其所說似為蓼藍一類,但據《證類》所繪信州大青藥圖,尤其是《履巉岩本草》所繪大青圖,可肯定為馬鞭草科植物大青Clerodendrum cytophium Turcz.。值得注意的是,《履巉岩本草》別有青藍,文字出于《證類》藍實條,圖例則是爵床科馬藍Baphicacanthus cusia。這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者,宋代的「藍」與「青」植物來源不同;其二,馬藍被稱為「青藍」,為後世大青葉與板藍根在品種混淆埋下了隱患。

明清亦以馬鞭草科大青為正品,《綱目》云:「大青,處處有之,高二三尺,莖圓,葉長三四寸,面青背淡,對節而生,八月開小花,紅色成簇,結青實,大如椒顆,九月色赤。」《植物名實圖考》亦云:「葉長四五寸,開五瓣圓紫花,結實生青熟黑,唯實成時,花瓣尚在,宛似托盤,土人皆識之。暑月為飲以解渴。」

按說作為正品大青的馬鞭草科Clerodendrum cytophium與藍本無任何關係,此植物不含靛藍,亦不能製染料,其所以與含靛藍的馬藍、菘藍、蓼藍等混淆,實別有原因。

在《本草經》時代,「藍」藥用其實,名「藍實」,其後有使用莖葉者,處方用名為「藍實葉」,如《肘後方》卷3引《梅師方》治上氣咳嗽「以藍實葉水浸良久,搗絞取汁一升,空腹頓服。」或簡稱「藍葉」,如《千金要方》卷18治唇邊生瘡「以八月藍葉十斤絞取汁洗。」「藍葉」之名在《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疏》、《本草乘雅半偈》等書中依然提到,可見當時也不與大青之葉相混。

大青與藍葉的混亂開始于清代,《本經逢原》將《別錄》大青、《圖經》小青合併入藍實條,張璐云:「《本經》取用藍實,乃大青之子,是即所謂蓼藍也。」再考清代醫方使用大青者遠遠超過藍葉,這或許代表大青與藍葉逐漸合二為一,「大青葉」成為包括馬鞭草科大青與含靛藍的各種藍葉的總名。晚近的化學、藥理研究肯定了靛苷的藥理活性,遂使不含靛苷的馬鞭草科大青首先被淘汰,其後又為了符合一藥一物的原則,根據一些本草學家的意見并結合大宗用藥習慣,將十字花科菘藍葉確定為大青葉的唯一正品。

青黛載于《開寶》,最初從外國舶來,據《北史》說漕國(今阿富汗)饒青黛,《開寶》云「從波斯國來」。青黛是含靛藍植物的人工製成品,係製靛時液面上的藍色泡沫狀物,因中國早能製靛,方法詳于《齊民要術》中,大約在宋代已能自己製備青黛,不必仰賴進口,《開寶》提到太原、廬陵、南康皆出青黛,又言「染瓮上池沫紫碧色者用之,同青黛功」,按此泡沫乾燥後即為青黛,說見《天工開物》。

【道地沿革】

「藍」在古代作為經濟作物各地廣泛栽種,其品種來源也十分多樣,實無所謂道地。今用作正品大青葉、板藍根的菘藍,品種與產地能明確對應者,當以《救荒本草》所載「大藍」為準,至於《藥物出產辨》說:「藍根、大青以產廣西北流為最」,因品種不明,反而不能論定。馬藍則以《證類》福州馬藍為最早,福建從宋代以來即是今「南板藍根」的道地產區,或因馬藍靛藍含量高,故由此製成的「建青黛」也最有名。至於文獻關於大青的產地記載,所指植物多為馬鞭草科大青,今已淘汰,故不宜作為道地性證明。

【其它相關項目】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