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 牛膝、川牛膝 |
發佈時間 | 2006/1/9 |
來源 | 玉叩齋 |
關鍵字 | 牛膝, 川牛膝 |
今用牛膝為莧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乾燥根,以栽培品為主,主產於河南武陟、溫縣、孟縣、博愛、沁陽、輝縣等地,河北、山西、山東、江蘇、遼寧、安徽等地也有引種,河南產者主根粗而直長,味甜質佳,是有名的「四大懷藥」之一。川牛膝為莧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的乾燥根,以栽培品為主,主產於四川天全、榮經、峨眉、峨邊、西昌、雅安,雲南昭通、楚雄、曲靖、維西、大理、下關,貴州貴陽、安順、畢節、盤縣等地,陝西、湖南、湖北、等省也有種植。
本草研究認為:從牛膝的得名以及歷代主流本草的記載來看,Achyranthes bidentata一直是藥用牛膝的正品,河南是其正宗產地,其栽培歷史亦可追溯到南宋。唐宋方書中出現的川牛膝應主要指Cyathula officinalis,該植物本是四川地方習用品,南宋時期作為懷牛膝的替代品入藥,元明以後逐漸分化為獨立品種,四川是其正宗產地,其栽培歷史可追溯到明代。
【品種考訂】
《本草圖經》云:「春生苗,莖高二三尺,青紫色,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葉尖圓如匙,兩兩相對,于節上生花作穗,秋結實甚細。」這些描述基本與Achyranthes屬特徵吻合,參考《證類》懷州牛膝圖,與現今懷牛膝相同。儘管如此,也應看到《證類》除繪有懷州牛膝外,尚有單州、滁州、歸州牛膝圖,其中滁州牛膝尚接近Achyranthes屬外,歸州、單州牛膝既非Achyranthes屬,甚至也不是川牛膝所在的Cyathula屬,這能證明在蘇頌所處的時代(11世紀)牛膝尚存在比較嚴重的品種混亂。但這種情況似乎在蘇以後不久就得到了糾正,原因看來與當時河南規模性地種植有關,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記載:「今西京作畦種,有三尺者最佳。」北宋的西京即今河南洛陽,從此以後,牛膝的種植漸多,品種基本保持不變。在《救荒本草》中,牛膝名山莧菜,文字襲用《圖經》而稍詳,云:「苗高二尺已來,莖方,青紫色,其莖有節如鶴膝,又如牛膝狀,以此名之。葉似莧菜葉而長,頗尖(角+肖),葉皆對生,開花作穗。」所附藥圖(圖1)與《證類》懷州牛膝圖同,其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特點十分明確,故可判定為莧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
關於牛膝需稍加說明的是,陶弘景開始便提到牛膝有雌雄兩種,《集注》云:「乃云有雌雄,雄者莖紫而節大為勝爾。」陶說亦見於《肘後方》卷7:「雄牛膝,莖紫色者是也。」蘇頌亦附和說:「此有二種,莖紫節大者為雄,青細者為雌。」類似的說法亦見於《日華子》:「懷州者長白,近道蘇州者色紫。」《外台秘要》卷40張文仲療溪毒方亦用到「雄牛膝」。按莧科植物中色素的變化較為普遍,據謝宗萬先生研究,在四川有野生的牛膝,植株莖葉呈紅色,當地稱「紅牛膝」,但此植物實際上仍為莧科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而非別種,此或即陶弘景等所說的「雄牛膝」。至於「川牛膝」之名,最早見於唐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方》,宋代醫方使用甚多,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聖濟總錄纂要》、《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傳信適用方》、《婦人大全良方》、《仁齋直指》、《世醫得效方》、《濟生方》等方書中,皆同時出現牛膝與川牛膝,但這些文獻中的川牛膝究竟是Achyranthes bidentata之產於蜀川者,還是另有其物,茲簡論如下。
如果把《本草圖經》比喻為宋代官方「藥材標準」的話,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就是當時的「成藥指南」,既然蘇頌明確說牛膝「懷州者為真」,那《局方》怎麼會出現「川牛膝」之名呢?按《局方》雖成書北宋,而代有添補,今詳檢本書點校本,全書使用牛膝方劑46首,只有2首使用到川牛膝,即乳香應痛丸、秘方換腿丸,兩方皆見卷1,分別屬於「寶慶新增方」和「續添諸局經驗秘方」,添補年代都在南宋,顯然,除《仙授理傷續斷方》、《聖濟總錄纂要》以外,其他提到川牛膝的文獻幾乎都在宋室南渡以後。
《局方》于嘉定元年(1208)附刊許洪《指南總論》3卷,該書卷上「論炮炙三品藥石類例」草部正式列有川牛膝之名,其略云:「川牛膝,凡使,先洗去蘆頭,剉碎,以酒浸一日夜,焙乾方用。如急,切,用酒浸,蒸過便使,不蒸亦得。」這是川牛膝第一次在炮製類本草中出現,而考該書作者許洪結銜「敕授太醫助教前差充四川總領所檢察惠民局」,也確實與四川有關。嘉熙元年(1237)陳自明著《婦人大全良方》中共有30首處方使用川牛膝,占全書含牛膝處方的1/3,卷首「辯識修製藥物法度」專門提到川牛膝:「揀如鼠尾,軟而甜者為上。」
![]() | 頂新製油 大絕韻 木崗雞蛋 每日C 味全 貝納頌 大醇豆 LCA506 36法郎 Jagabee加卡比薯條 康師傅 順胜實業 頂伸貿易 正義 統一眼鏡 應宏科技 台灣之星 德克士 崑山帆宏 福滿家(廣州市) 全家(中國) |
不妨作這樣的推測,唐代川牛膝只是地方習用品,偶然在方書中使用,如《仙授理傷續斷方》,北宋隨著牛膝品種的統一,川牛膝逐漸被人淡忘,(如《聖濟總錄纂要》共134方使用牛膝,其中僅卷16有兩方寫作川牛膝,且尚不排除後人添補的可能。)南宋由於懷牛膝來源困難,南方地區雖有同種或近緣植物,但因物候或栽培技術的問題,皆不能滿足藥用要求,這樣原來的地方習用品川牛膝又重新登台,成為南宋醫方中大量使用的品種。或許南宋時期川牛膝作為懷牛膝的代用品只是權宜之計,但使用既久,漸漸發現川牛膝藥性亦有不同于懷牛膝之處,因此當元明統一之後,懷牛膝來源不再困難,而川牛膝在方書中的使用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逐漸增加,直到成為一個獨立品種。
以上論述畢竟假設的成分居多,為進一步明確Cyathula officinalis的藥用沿革,茲將元明以來與川牛膝相關的主要文獻羅列如下:
綜上所述,Cyathula officinalis應該是川牛膝主要來源,其栽培歷史可依據《綱目》所說「川中人家栽蒔」,追溯到明代。
【道地沿革】
《別錄》云:「生河內川谷及臨朐。」《太平御覽》引《吳普》則作:「生河內或臨邛。」又引《建康記》云:「建康出牛膝。」《集注》云:「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大柔潤,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以上早期記載中涉及牛膝的產地有河南、山東、江蘇,如果《吳普》「臨邛」不誤的話,還包括四川。
唐代《千金翼方﹒藥出州土》記河北道懷州出牛膝,《新唐書﹒地理志》則在懷州河內郡、杭州餘杭郡兩處記載土貢牛膝。
雖然《本草圖經》說「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但強調「不及懷州者為真」,宋《元豐九域志》卷2懷州河內郡專門記載「土貢牛膝五十斤」,《本草衍義》則首次記載洛陽種植牛膝:「今西京作畦種,有長三尺者最佳。」西京為今河南洛陽。如品種條所論,北宋已經完全確定懷牛膝的道地地位。《品彙精要》亦以懷州者為道地,《藥物出產辨》云:「產河南淮慶府武、涉、溫三縣。」
關於浙江杭州一帶所出的牛膝,尚有需要說明者,不僅《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作為貢品,在宋代文獻中亦多次提到浙江牛膝,除品種條已經涉及的几部方志外,《太平寰宇記》、《夢梁錄》也有類似記載,但宋以後這類牛膝漸漸湮沒無聞,最後被曹炳章歸為「浙江各地出者曰杜牛膝」一類,屬淘汰品種,不堪滋補之用。
至於川牛膝,其以產於四川而得名,品種條考證認為川牛膝應主要指Cyathula officinalis,該植物本是四川地方習用品,南宋時期作為懷牛膝的替代品入藥,元明以後逐漸分化為獨立品種,四川是其正宗產地,其栽培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今用川牛膝主產於四川天全、榮經、峨眉、峨邊、西昌、雅安地區。
總之,從道地性變遷沿革來看,牛膝的道地產區不宜離開河南,而川牛膝則以四川為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