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醫家孫思邈
朝代隋~唐 生活於581~682
【描述】

孫思邈,世稱孫真人,後世尊之為藥王,唐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家塬人。約生於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卒於唐高宗水淳元年(682),享年101歲(關於孫思邈的生年說法很多,主要有三種,一般較公認的是生於隋開皇元年(581)之說:另有生於是西魏帝太統七年月日(541);還有生於染天得籃十四年(515)之說,這裡取公認的說法)。

氏少時體弱多病,從青年時代就立志以醫為業,刻苦研習岐黃之術。成年以後,他曾隱居在太白山(今陝西境內)從事醫學及煉丹活動。永徽三年(652)著成《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咸亨四年(673年)曾擔任尚藥局承務郎,上元元年(674)即稱病辭歸。永淳元年(682),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同年孫思邈去世,遺命薄葬。子名,天授中(690~692)曾任風圖侍郎,孫名,曾為蕭縣(今安徽蕭縣)縣丞。

孫思邈歷經隋唐兩代,是一位知識淵博、醫術精湛的醫家。他診病治療,不拘古法,兼採眾家之長,用藥不受本草經書限制,根據臨床需要,驗方、單方通用,所用方劑,靈活多變,療效顯著。他對民間醫療經驗極為重視,經常不辭辛勞地跋山涉水,不遠千里訪詢,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傳。他不僅精於內科,而且兼擅外科、婦科、小兒科、五官科、眼科,並對攝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等都有研究,同時具有廣博的藥物學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

氏一生以濟世活人為己任,對病人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他提出「大醫精誠」,要求醫生對技術要精,對病人要誠。他認為醫生在臨症時應,認真負責,不得問其貴賤貧富,一樣看待;治療中要全心赴救、不得自炫其能,貪圖名利(見《備急千金要方》‧序例‧大醫精誠,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年影宋本)。這也正是他身體力行,躬身實踐的寫照。他曾親自治療護理麻風病人達六百餘人,他的高尚醫德足為百世師範。

孫思邈積八十餘年醫學經驗,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較全面地總結了自上古至唐代的醫療經驗和藥物學知識,豐富了我國醫學內容。他的醫學思想和學術成就主要反映在: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學說,並集唐以前醫方之大成。診斷學上把對疾病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治療學上創用了新的醫療技術;藥物學上,重視地道藥材以及藥物的種植採集、炮製和貯藏;在婦幼保健方面,強調婦幼設立專科的意義,為小兒、婦產建立專科創立了條件;在針灸方面繪製彩色三人明堂圖,創孔穴主對法,提倡阿是穴及同身寸法,對針灸發展有促進作用,並且,豐富了養生長壽理論,講求衛生,反對服石。

氏的著作,除上述外,史誌見載的頗多,大多已散佚無存。主要有:《千金養生方》一卷、《千金髓方》等18種,此外,現尚存世之眼科專著《銀海精微》乃托名氏之著。

孫思邈在中國醫學史上有崇高地位,受到歷代人民的熱愛和擁戴。他死後,人民為他修廟立碑,直至今日他的家鄉陝西耀縣家塬還有氏祠堂,內有氏塑像。耀縣藥王山有藥王廟、拜真台、洗藥池、太玄洞等氏活動遺跡。

expand_l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