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earch
医家罗知悌
别名 子敬 太无
朝代元 生活于?~1327
【描述】

罗知悌,(?~1327),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浙江钱塘人。他是金朝河间学派创始人刘完素弟子荆山浮屠的门徒,并旁通李东垣张子和之学说,在医学上有很深的造诣。

《古今医统》:罗知悌,字敬夫,世称太无先生,精于医术,得金刘完素之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书,有异见,惟好静僻,厌与人接。惟丹溪为得意弟子,遂尽教以所学云。

《杭州府志》:罗知悌,字子敬,号太无,钱塘人,以医侍穆陵,甚见宠厚。丹溪朱彦修志医,遍历江湖,不遇明者,还至武陵,遇知悌,俟门下三载,始得见。知悌爱其诚,尽以其术授之。彦修遂以医名东南。知悌能词章,善挥翰,贫病无告,予之药,无不愈者,仍瞻以调理之资。

《格致余论.张子和攻击法论》载“先生治一病僧,黄瘦倦怠。公诊其病因,乃蜀人,出家时,其母在堂,乃游浙右,经七年,忽一日念母之心不可遏。欲归无腰缠,徒尔朝夕西望而泣,以是得病。时僧二十五岁,令其隔壁泊宿,每以牛肉猪肚甘肥等,煮糜烂与之,凡经半月余。且时以慰谕之,言劳之,又曰:‘我与钞十锭作路费,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察其形稍苏,与桃仁承气,一日三帖,下之皆是血块痰积,方止。次日只与熟菜稀粥将息。又半月,其人遂如故。又半月余,与钞十锭遂行。”

本案中罗知悌通过望色、闻声、问病、切脉,得知此年轻僧人,是因为思念母亲而忧虑太过,合七情忧、思为患,川与浙远隔千山万水,没有盘缠怎么能回家呢?忧上加忧,愁上添愁,日甚一日,此症结不解,病无望治愈。忧思日久,暗耗阴血,瘀热内结,腹府内有留滞之物,此瘀结必当除去,然思病人黄瘦倦怠,不堪攻伐,必以膏滋之味以调养数日之,候体质稍充,才胜攻伐。更妙在他用语言开导进行心里治疗,经常地安慰病人,日日如此,并说:“和与你钱作路费回家探母,我不要你的报答,但只要救到你的性命”。在他的悉心调里下,僧人体质有了好转,再与桃仁承气汤一日三贴,峻下血块痰积,继与蔬菜糜粥调理半月,病者复元,又半月,与钞十锭,让僧人返家。从上案中可以看出罗知悌先生的德艺非一般人可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惟德是取

罗知悌首先考虑到的不是如何去赚病人的钱,不是没有钱就不接诊,本案在一般人是要被置之诊屋这外的,一没有钱,二病难治,三还要赔本(调理病人)。但罗不是这样考虑的。而是“我不望报,但欲救汝之死命尔”。收住其家,每以牛肉猪肚,煮糜让其食之,并以理喻之。让僧人释怀移性,告知:治好病后给盘缠让他回家探母。此一一付诸之实施。这真是真人“但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在一代名医罗知悌身上的体现。为救他人之性命,舍弃钱财,在所不惜,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与那些“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医家,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

二、 技高一筹

察色、闻声,审病知原,烛微洞幽,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知病者系思母心切,返归无望,情志日笃,化火生瘀,此形消于外,粕燥于中,不攻去瘀痰,病难消解,然病人形消骨立,倦怠不堪,徒攻则邪气去而正气更伤,去生机更远。必以肥甘调理时日,待其人充实,体质转壮,乃可行攻下瘀痰,并辅以语言开导,进行心理调治,“心病还要心药医”。使僧人思念亲人忧虑被解开,心情自然舒畅,病情有所减,再议药物攻瘀,并以食疗善其后,资助病人盘缠回家探母,病遂根除。罗氏此“其精过于承蜩,其察过于刻棘”,其治“投几顺变,间不容发”的高超医技,不得不使后人叹服。

(王业龙)

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6/09/07/16/14/96.htm

【其它相关项目】

expand_less